房玄齡是李世民第一心腹,長孫無忌是李世民大舅哥,去掉這兩條,就是在朝堂上,李世民也不會跟冷鋒說場面話,直接就說出蝗災會威脅皇權的事兒。隋末亂局剛定,沒幾個二百五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搞事情。

當然,五姓除外,他們是最古老也是最堅定的“天授皇權”思想的繼承人,此時又被皇帝各種限制打壓,不抓住蝗災的事情回懟才是太陽打西邊回來了。

“蝗災四起,赤土千里,稻田百頃,秋無一米。皇權受威脅都是次要的,朕擔心的,是百姓受苦,如今隋末亂局剛剛平定,實在是經不起折騰了。所以,冷鋒,朕只問你如何預測蝗災,這次蝗災規模究竟有多大。”

看著李世民和房玄齡、長孫無忌,再想想自己昨天一時心血來潮幹的事,冷鋒忽然有一種小孩子犯了錯,大人不先動手,而是先問同夥都有誰的感覺。

“關於蝗災,其實很簡單,文院的自然學科和生物學科學到深處,就能預測很多事情。去年乾旱,有三個州鬧了小蝗災,有蝗災就說明土地裡有很多的蝗蟲卵。雨少,土地裡的真菌就不能破壞蝗蟲卵。

再加上冬季只下了一場雪,沒有嚴寒凍死土層裡的蝗蟲卵,今年的蝗災,看來就無可避免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世民三人聽冷鋒說的話聽得雲山霧繞的,他們不知道真菌是什麼東西,換作孫思邈或許會知道,因為他一直研究青黴素。

房玄齡迫不及待地問:“那是哪個州爆發?規模呢?”

如果能知道規模,那麼朝廷就能搶先指定好對策,儘可能的避免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有餓死的人出現。

自古以來,華夏人就崇敬“上天”,特別是遇到一些常識理解不了的東西時,首先就要往老天、神、怪上面考慮。有人發出過疑問,蝗災起了,百姓們沒東西吃,為什麼不吃蝗蟲?要知道小龍蝦這種入侵物種都被我天朝的吃貨們消滅了,需要人工飼養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其實,不是百姓們不想吃,是他們不敢吃。嶽州人信鼉神,所以從不捕殺鱷魚,遇到了最多嚇一嚇它。百姓們都信蝗神,不少地方甚至還有蝗神的小廟,蝗災四起,他們寧可吃觀音土,也不會選擇吃蝗蟲。

因為他們祖祖輩輩都堅信蝗災是上天對黎民百姓的懲罰,吃蝗蟲會惹怒上天,降下更大的災難。

冷鋒撓了撓頭,說實話,關於這一起蝗災,只有“李世民吃蝗蟲”這個故事流傳下來,從李世民吃蝗蟲的地點是御花園來看,很可能就發生在京畿道,至於規模,史書上沒記載,冷鋒哪裡知道。

“地點應該就在京畿道、關內道周邊,規模實在是不好說,所以我才把軍方拉下水,就是囤積太多浪費了,我跟他們關係熟,也能抗下來。”

有火藥武器保佑,至少軍方不會跟他撕破臉皮,打不了到時候自掏腰包賠給他們唄。

“這樣啊~”

李世民長舒一口氣,知道地點就好,京畿道關內道交通便利,利於調糧,如果是邊遠地區,朝廷就是有力也難施。

長孫無忌一直沒有說話,他現在滿腦子都在思考冷鋒剛剛說的“真菌”是什麼東西。

聰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鑽牛角尖,遇到自己解不開的問題,總要獨立解決,哪怕只能收穫自己對自己的讚美。

“真菌,真菌,真菌………”

聽到長孫無忌都嘀咕聲,房玄齡微微一笑,他太瞭解長孫無忌都自負了,乾脆問道:“國公,您剛剛說的真菌,究竟是什麼東西?老夫實在是聞所未聞。”

“蘑菇,還有黴變出來的綠毛,就是真菌的一種。”冷鋒毫不猶豫的就舉出了兩個例子:“這兩張比較常見,而且肉眼可見,其實還有更多我們單憑一雙肉眼看不到的真菌,需要等琉璃研究到一定程度,造出顯微鏡才能看到。”

“就是像你那個千里眼一樣的東西?”

李世民玩過望遠鏡和狙擊鏡,還一度琢磨著把其中之一納為己用,聽到冷鋒提起顯微鏡,他首先就想到了這個。

“都是差不多的東西,就是原理不一樣,文院暫時還沒到生物學等學科的普及,所以不急著造。”

“生物學啊~”李世民想起冷鋒剛剛說的話,便追問道:“你剛剛說文院暫時不會傳授這個學科,是為什麼?”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也很有興趣,他們的長子就在文院學習,如果能學到什麼生物學自然學的,沒準就是一場造化!

“沒人啊~”冷鋒抱怨道:“識字的老師很多,可是術算的老師太少了,虞世南孔穎達大力幫忙,才從國子監和弘文館弄來那麼三四個術算老師。

就是這樣,人還是不夠,連太子和魏王、蜀王都上講臺了,可見術算教授的艱難。後續的學問,學不好字,不會術算根本沒法學………”

這是一個好機會,看樣子生物學連皇帝都很感興趣,不趁這個時候訴訴苦,拉取一點幫助,實在是浪費。

李世民聽到冷鋒的吐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他聽出了冷鋒想要抽國子監弘文館的力量強化文院的意思,可是國子監和弘文館實在是有點重要呀。

武德四年他於長安宮城之西設定“文學館”,招集天下名士,號稱“十八學士”,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陸德明、孔穎達、虞世南等名流都在此列。

他即太子位位第二個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書20萬卷,改文學館為弘文館,也是他招攬文學之士的地方。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人無不趨之若鶩。

“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足以說明它的興盛程度。

長孫無忌見皇帝有些猶豫,就說:“陛下,您不知,用蚯蚓為餌,比糟糠為餌,更容易釣魚嗎?”

“?”李世民看了一眼長孫無忌,隨即醒悟過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