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盎哈哈大笑:“老夫一生什麼魑魅魍魎沒見識過,一些小人罷了,能奈我何?”

冷鋒笑道:“既如此,那我就走了,明日再來與馮公對飲。”

有些人需要操心,有些人卻不需要。

馮盎的本事,可不是吹的。貞觀五年,馮盎來朝後不久,羅、竇諸洞獠就叛變了,李世民下詔讓馮盎率眾二萬為諸軍先鋒。

叛賊據險而守不容易攻打,馮盎持弩對身邊的人說:“矢盡,勝負可知矣。”於是連發七箭,射殺了七人。(ps:舊唐書裡記載的故事)

那一場戰爭自然是大勝!

兩枚銅錢,就徵用了驢車,順便還聘請了一個車伕。

二狗子他們挖了好大一個水坑,裡面堆滿了銀魚,連鍋都架好了,就等冷鋒把雞蛋帶來了。

銀魚炒雞蛋的味道自然是絕品,有些沒吃夠的士兵甚至打著火把又下水撈魚。

回到刺史府,風言笑已經給馮盎準備好了豐盛的酒席。

三杯酒下肚,馮盎問風言笑:“冷鋒先生說他是皇帝派來的,你可知道怎麼回事?”

風言笑摒退左右後笑道:“確實如此,國公確實是陛下派來接應您的。”

馮盎筷子都掉到桌子上了:“他也是國公?這麼年輕?難道是襲爵?不對啊,襲爵應該是郡公才對!”

對於“國公”這個爵位,馮盎還是瞭解的。

國公這種爵位,只有兩種方法可以獲得:功勞、資歷。

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程咬金等一干秦王府舊人,是李世民的篡位最忠實的手下。從龍之功啊!自然可以換得國公的位子。

魏徵、蕭、李綱等人,雖然沒有從龍之功,但是資歷夠,聲望夠,得封國公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由此可見國公不僅僅是一個爵位,更是一種榮耀。襲爵而來的郡公雖然只比國公低一等,可是難免會給人一種“啃老”的感覺,哪怕面對因功勞得到的縣公也抬不起頭來。

“不是襲爵。”風言笑很肯定地說:“是因功而來!”

這下連孫思邈都破了“食不言”的戒,狐疑道:“他立了什麼功勞,竟然能得封國公?”

風言笑笑道:“那就不是在下一個刺史能夠知道的了,不過既然他懷揣陛下‘便宜行事’的聖旨,想來一定是天子近臣。”

馮盎苦笑道:“本來想把他拐帶到嶺南的,這下可就不妙了,老夫不能挖皇帝的牆角啊!”

孫思邈忍不住笑了一下。

沒錯,馮盎此次進京,一是進京朝拜皇帝,二就是想把孫思邈說的高人請到嶺南。

與安居樂業的中原不同,嶺南的人一直在與天鬥、與地鬥、與野獸鬥。

與天鬥:嶺南氣候溼熱,雨季多洪水,風季多狂風,就這兩樣,每年都會帶走不少人的姓名。

與地鬥:嶺南多水澤,十裡八鄉之間單單是趕路都會出人命。

與野獸鬥:這就不用多言了,如果按照現在的動物保護,法,嶺南的人反而會被列為保護動物!

馮盎的畢生所願就是讓嶺南人也過上安穩的日子,所以聽孫思邈說起冷鋒這個人,立刻動了心。這次進京帶的財寶,只有一半是給皇帝的,另一邊就是他探訪賢人用的。

可惜了,他已經是皇帝手下的了,這事兒變的!

風言笑又感慨道:“國公可是我大唐名人啊!”

“咳咳……名人?何解?”孫思邈又忍不住張嘴說話了。

風言笑起身道:“容在下離席去取一物!”

不一會兒,風言笑拿過來一個卷軸,展開給馮盎和孫思邈看。

“這是名動長安的兩篇《阿房宮賦》。其一為御史大夫魏徵所作,其二為國公所作。當日五姓豪門和朝臣在國公的天下樓論賦,此二篇一出,無人不服!

當日,又上演了《三都賦》的舊事,長安有學之士爭相抄寫,一時間,‘長安紙貴’啊!

如果不是舍弟在長安為官,給在下送來,在下也沒有機會欣賞此等雅文啊!”

馮盎雖然自稱武將,可是他畢竟家學淵源,幼時讀過不少書,在這個全民文盲的年代,也算飽讀詩書了。

兩篇賦看完,馮盎長舒一口氣說:“果真是雅文,借古喻今,歷史上的事兒確實有借鑑的地方。

趙佗雖然在位81年,可是南越並沒有得到發展,到現在,幾百年了!南越還是這個死樣子,戰國七雄今安在?分裂永遠是要走向統一的。除了平添無數亡魂以外,又有什麼區別。”

風言笑拱手道:“耿國公之言,令人振聾發聵啊!”

孫思邈吃完了飯,也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個怪圈,什麼時候一個國家萬世永昌,才會有大同世界的到來。”

風言笑道:“《禮記禮運》篇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啊!孫神醫說得對,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個怪圈,百姓貧而轉富,富而歸貧,天下戰亂不休,如何才能達到大同世界啊!”

馮盎不知道禮記,但是他嚮往這種天下為公,百姓安居樂業的日子,所以第二天一早,他連早飯都沒吃就急急驅馬出城。

昨夜欣賞了國公的雅文,再加上孫思邈說過他與幾個將軍比武的戰績,就知道這是一個文武雙全之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武人就該打打架,文人就該談談話。這二者之間的共同點就是酒了!

看著馮盎帶來的一堆酒,冷鋒就反胃。

來到唐朝以前,他最多喝點葡萄酒,還是當飲料喝,誰知道到了唐朝反而跟酒精槓上了。

酒對於古人來說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李白喝酒,詩歌張口就來;武松喝酒,三十碗下肚,打死景陽岡大蟲;關羽喝酒,溫酒不涼,頃刻間斬了華雄。竹林七賢之中,最好酒的劉伶,有“醉侯”的稱號,甚至吩咐僕人拎著鋤頭,如果自己喝酒醉死了,就地掩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