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偃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宋功業。

子偃終於抵達了泰山腳下,為了封禪大典的事情,又為了籠絡齊魯大地上的士子的心,子偃特地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稽考封禪禮儀。

泰山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己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蹟。

自古以來,在泰山封禪的君主不知凡幾。

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蔡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後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訊息。

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那麼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

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而在原來的歷史上,已經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也曾在泰山封禪。

當時的秦始皇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泰山腳下,已經搭建了一座大殿,子偃就在這裡召見了齊魯之地,那些博學多識的儒生。

“諸位,朕召汝等來此的目的,汝等應該知曉。”子偃高坐上位,一股子不怒自威的王者氣勢油然而生,說道,“帝國已經成立十週年,朕欲在泰山封禪,告祭上蒼,頌揚帝國之豐功偉業!卻是不知應用何種禮儀較好?”

這時,一名精神抖擻,眼泛精光的中年儒生起身道:“陛下,泰山封禪,古來有之。伏羲、神農、炎帝等上古聖賢,皆封禪於泰山!陛下可以效仿古制,要用蒲草將車輪子包起來,以免損傷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後掃地而祭,用其簡易。”

“不可。”

子偃還沒說話,在一側的鄒衍便出來反駁道:“這顯然只是上古時代祭祀山神或祭天儀式的縮影,過於簡陋。陛下如今威加海內,帝國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功蓋三皇五帝,禮儀怎可從簡?”

子偃頷首道:“今時不同往日,值此帝國成立十週年之際,朕於泰山封禪,卻不可效仿古人也。”

子偃此番在泰山封禪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如同歷史上的秦始皇一般,達到君權神授,皇帝受命於天的目的,順便籠絡一下齊魯子弟的心。

自古以來,在泰山封禪的人不可計數。

春秋時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欲行封禪之禮,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現即天帝不承認而阻止;魯之季孫氏亦有泰山之旅,結果被孔子所譏,理由是資格不夠。

可以說,此時的封禪泰山至少已成為齊魯士人心目中一統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國家大典。也就是說代周而帝的統治者必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方可得到天帝的認可,成為天下新的君主。

這種理論起碼已成為齊魯大地共識,得到齊魯士大夫的認同,寄託了他們渴望統一,渴望天下共主再生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

那個中年儒生又道:“陛下,若是封禪大典要辦得隆重,可先開闢車道,直達泰山,陛下至泰山之頂立碑,舉行封禮,歌功頌德,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禪禮。如此,封禪之禮可成也!”

“這至少需數日之功吧?”子偃蹙眉道。

“這正是草民要說的。”中年儒生回答道,“封禪之禮當隆重,慎之又慎,以顯示陛下敬畏上天!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在車道開闢期間,陛下可以在泰山附近的高縣齋戒沐浴十日,表示鄭重!如此,上蒼方能庇護帝國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陛下之江山傳之萬世也!”

一聽到這樣可以使自己的帝國萬世一系,子偃微微頷首,即使他知道,萬世一系的王朝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自商周之後,稱帝的王朝國祚不過兩三百年,秦、西漢、東漢、晉、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除了隋朝之外,差不多都是二百多年的國祚。

子偃存在這種奢望,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繁榮昌盛,江山永固!

“不知先生如何稱呼?”

子偃稱帝以後,固然氣勢更勝往昔,但是他還不會太過自負,最基本的禮賢下士,子偃還是能夠做得到的。

那個中年儒生見子偃問起自己的名諱,不由得心中竊喜,連忙垂手道:“回稟陛下,草民淳於瓊。”

“淳於瓊?不知已故的淳于髡是你的?”

“正是家父!”

聞言,子偃微微頷首道:“你與你的父親一樣,都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當年,你父親淳于髡歷仕齊威王、齊宣王二位齊王,為上卿,允文允武,其才能當不下於鄒忌、孫臏也,朕甚是仰慕。只可惜,令尊早逝了幾年,不然朕一定高官厚祿以待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承蒙陛下厚愛,不敢當。”淳於瓊忙不迭地道。

子偃捋須道:“儒家之學,應為治國安邦之學,濟世安民之學。朕一向很厭惡空談,空談誤國也!真正有能力的人,有一技之長的人,朕都會重用!”

“朕素聞齊魯之地多儒生,尊孔孟之道,學聖人之學,作君子之禮,今日一見,卻是不同凡響。”

“不敢當,不敢當。”被子偃這麼一位尊貴無比的皇帝陛下吹捧、奉承,在場的儒生,原本對宋帝國,對子偃還有些許芥蒂的,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了,好感直線上升。

子偃笑著道:“帝國以法治國,然則法不可安民也,法度森嚴之國固然強盛,但並非長久之計也。法家之學如猛藥,儒家之學如甜水,一剛一柔,夫治國者,應當是剛柔並濟,恩威並施才對!”

“諸位,朕知儒生皆是博學多識之人,四書五經讀得滾瓜爛熟。今孤本甚多,流落於天下,朕欲蒐集天下之孤本、典籍,聚於朝歌,並建立一個帝國圖書館。淳於瓊。”

“草民在。”

“朕封你為帝國圖書館的館長,秩比兩千石(等同一郡郡守),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如此輕易地就能獲得高官厚祿,得到皇帝陛下的青睞,淳於瓊不禁大喜過望,當即跪拜下來道:“微臣,敢不從命!”

“善。”

任用齊魯之地的儒生,任用這些空談多於實際才能的儒生,子偃自有主張。

諸子百家,子偃都能擺平,至於什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事情,子偃是不會幹的,也是很反感這個事情的。

在原來的歷史上,漢武帝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目的的確是達到了,但是,自此之後,儒家思想佔據了主流,世人皆以讀書為榮,認為只有讀書才是能出人頭地的最好途徑。

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學術爭鳴,衍生出來的文化不知凡幾,十分的活躍、璀璨。

而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沒有了其餘學說的壓力,儒家一家獨大之後,原有的文化便失去了活力。

這個時代,儒生們還是允文允武,學習君子六藝的。在讀書的同時,他們還會為了強身健體而習武,或者是周遊列國,周遊天下,增廣見聞。

而自秦漢以後,儒家的思想就變得面目全非起來,儒生們只會死讀書,懈怠了武藝,華夏自古以來的尚武之風由此蕩然無存了!

子偃這一回重用淳於瓊,重用齊魯之地的儒生,自然有他的用意。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