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不斷,幾棵景觀樹,孤單單長在庭院,矮矮的,長不高。而屋外不遠處的白樺林,密不可當,冒著一股霧氣,迎風擺動,雖沒有大森林的氣派,卻有著自己的風采。

腳步聲傳來。

周陸收回欣賞窗外景緻的目光,沒等外面的人說話,先開口道:“徐達,進來吧。”

徐達推門進來,抱拳道:“陛下,將士們食用仙稻米,士氣再次大振。”

“嗯,很好。”

周陸點點頭。

小世界的優質土壤與充沛靈氣滋養下,種出的稻米,除了能吃飽肚子,營養豐富外,略有增補元氣,強筋健骨的功效,當然,只吃一次效果並不明顯。

但關鍵是,自己當著將士們面,再次表演無中生有,變出一大堆稻穀。

稻米這東西,在北方很精貴,不是隨隨便便能吃到的食物。

所以,當將士們確認,變出的稻穀真能食用,吃起來還特別香糯可口,自然就士氣大振。

徐達目光轉到桌面上的,桌上是一把長柄武器。

他問道:“陛下在研究三眼神銃?”

三眼神銃,是三根槍管的火銃,一次性可塞三發鉛彈,三道火藥,輪流點燃,連續射擊三次。

倒是有點加特林機槍的原始創意。

三眼神銃,是神機營與關寧鐵騎的重要配置武器,最早發明出來的時候,在世界上是領先的,獨步整個亞洲,把侵略朝鮮的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但缺陷也非常明顯,朝廷幾十年來,並沒有加大力度改進和創新。

周陸點了點頭,哂笑道:“剛才試了一下,這神銃,並沒有多神,威力、射程有限,而且很容易炸膛。”

說踏威力、射程有限,已經是客氣,對於拿慣s12k霰彈槍的周陸,這三眼神銃,只能算炮仗,響是夠響,但如果敵人穿厚甲冑,根本打不穿,無法造成多大傷害,也不好瞄準。

“炸膛,陛下龍體……”徐達神色一緊。

“朕沒事,這種威力,傷不到我。”周陸走到桌邊,拿起損壞的三眼神銃。

子彈都不怕的化境強者,火藥威力一般的炸膛,根本沒有多大用處。

幾十年前,這樣的簡單火銃,對付清軍這樣的北方蠻夷,綽綽有餘。

可明朝在一幫頑固守舊,真以為半部論語能治天下的文人,不思進取,反而百般阻撓新事物,新技術的引進和發展,以至於火器發展步履維艱,海軍更是在“海禁”政策中,停滯不前,而歐洲無論是航海,還是火器,都在迅猛發展。

周陸從朱由檢依稀的記憶中,回憶起一些可笑的事。

早在四五十年前,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已經把艦船開到了華夏東南沿海。

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荷蘭人在華夏東南沿海與葡萄牙人發生軍事衝突,使用了前裝滑膛加農炮,明人稱為“西洋大炮”。

直到這個時候,明朝官員才注意到,歐洲製造的大炮,威力、射程和精度,遠高於國內各式舊有火炮。

荷蘭人毛髮多是偏紅色,因此稱他們為“紅毛夷”,於是叫這種歐洲先進火炮為“紅夷大炮”。

但是,朝堂上的大部分頑固派官員和皇帝,對火炮技術很無知,沒有引起重視,結果購買研究紅夷大炮的事,居然放下了。

而二十年後,面臨清軍崛起,邊境戰事壓力很大,於是從澳門的葡萄牙人手裡購買了紅夷炮,歷盡艱苦把這批火炮從澳門拉到京城,可是明廷內部爭議再起,守舊大臣提出“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

意思是說,天朝上國的面子問題,更重要。

就這樣,大力引進發揚紅夷大炮的事,又一次次受到文臣們的阻撓。

直到崇禎年間,才發現紅夷大炮在軍事上的巨大功效,尤其是攻城或守城的時候,然後開始聘請國外人才,大批量仿製。

而這等於是,浪費了四十年的漫長歲月。

而這段時間,也是清軍迅猛發展,攻城略地,而明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只能困守山海關,無力北伐反擊。

如果早四十年引進發展紅夷大炮,進而引進歐洲軍隊已裝備起來的“線膛槍”,想必清軍永遠無法打到山海關,北方早已統一,清軍很可能已被明軍打回石器時代。

從這段歷史看,頑固守舊的文臣,多麼無知,是多麼可怕。

而更可怕的是,他們掌握大權,控制了朝堂,而皇帝從小也受這方面教育,耳濡目染,深居皇宮,缺乏遠見。

後世穿越來一名小學僧,可能都比這樣的皇帝強,懂得盡全力發展槍炮等火器,沒玩過吃雞什麼的,總看過抗日神劇吧。

而哥這種高中畢業的,當然就更牛逼了。

系統提示:“叮,宿主自我安慰型風騷,獲得風騷值點270點。”

我去,對自己風騷,也能增加風騷值……

周陸覺得很有趣。

這時,徐達提醒道:“陛下,一個時辰後,即是與清軍約定時間。”

周陸說:“一切準備好了嗎?“

“一切準備就緒,只等清軍到來。”

“好,你先下去盯著,切忌不許任何人離開軍營。”

“遵旨!臣告退。”

徐達離開房間。

周陸所在的屋子,原來是屬於吳三桂臨時官邸。

昨天夜裡,周陸僅帶四人,走進這裡,輕鬆鎮壓吳三桂的謀反,把兵權搶回來。

之後,

周陸命令訊息嚴密封鎖,所有人不許出軍營,山海關外的清軍不知關內軍事發生劇變,更不知大明皇帝已經坐鎮山海關。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吳三桂與清軍約定,今日黃昏過後,清軍攝政王多爾袞,會帶著大軍入關,與吳三桂見面,接受吳三桂的投降。

這是吳三桂的老謀深算,想讓清軍作為他的一個保障。

萬一部將伏兵突襲崇禎失利,他還能聯合清軍,再次攻打親征隊伍。

吳三桂千算萬算,沒有算到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還沒來得及對外宣佈反叛,就被周陸砍掉腦袋。

而周陸清楚了他與清軍的約定後,決定將計就計,設下埋伏,來個甕中捉鱉,希望等下能幹掉多爾袞。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