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進士出身之後, 衛成就跟姜蜜嘀咕來著, 說他想著最好能被派出去做地方官,二榜進士要撈個知縣噹噹不難。

姜蜜愣了一下, 問:“相公你不想留在京城?我聽馮家娘子說考上進士最好的出路是館選進翰林院, 能進去就是真正的天子門生,一定是大好的前程。”

衛成嘆口氣,說不是想不想的問題。

就說天下讀書人哪有不想進翰林院的?可是吧, 複選不是那麼透明的事情, 取進去的絕大多數恐怕都是有門路的,哪怕為了堵住貧寒學子的嘴,挑出一兩個出身寒微的做幌,哪有那麼巧就選中他?

選中機率小還不是最要緊。

主要吧, 衛家底子太薄, 走到這一步家裡幾乎不能給他任何幫助, 要在京城落腳談何容易?京城這邊的院子不是說買就買得起,總不能往後都借住在馮家院子?

衛成想著要是被外派出去當知縣, 他可以住衙門後頭, 這就省了買院子的錢。

又一想當知縣真的不錯,一方父母官在地方上話語權足夠, 方便他施展抱負。

衛成越想越美, 他心裡幾乎認定自己要去當縣官了, 看他這樣姜蜜有句話沒說出來——

天下事說不好的,有時你覺得最沒可能的事情偏偏就是會發生。就比如你打死郭舉人他都想不到一同赴京趕考的同窗能考上二榜進士,可衛成就是考上了。

後來的館選也是, 衛成心裡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無論看問題的深度廣度或者各方面積累其實都比不上那些士族出身的學子,他想法一直很務實,沒做過白日夢,結果卻被通知說選上了。

翰林院庶常,也被稱作庶吉士,主要是從二榜進士中選擇年輕並且才華出眾的人擔任,屬天子近臣。

得知自己被選上,衛成第一反應是去回憶自己到底寫了篇什麼文章?是怎麼被上面看中的?

就聽見有人提醒他該跪下謝恩。

衛成趕緊跪下來謝皇上恩典。

重新站起來之後,他露出了複雜的表情,又激動興奮,又有些犯愁。一同被選上的其他人都在狂喜,就他有點悲喜交加的意思,就有翰林學士納悶,問他怎麼還不想待在翰林院嗎?

衛成躬身拱手解釋說非也。

“天下讀書人哪有不仰慕憧憬翰林院的?學生一來沒想到自己能有這般幸運,二來的確有些犯愁。原本沒想過能在京城安家,我家境貧寒,怕安不起這個家。”

二榜進士衛成,翰林學士有些印象,他的確是大老遠上京趕考的貧寒學子,難怪會為這個犯愁。

理解之餘,疑惑也有:“你中舉後竟沒發家?”

衛成說他中舉後的確有許多富商豪紳上門道賀,他領了情,沒收禮。

翰林學士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見過被取中之後狂喜數日,沒見過愁成這樣的。更不幸的是庶常雖好,卻丁點油水都沒有,連俸祿也並不高。蹲這職位上從來只有倒貼,沒有發財。

衛成活到今天受的考驗太多了,他很快想開,心道回去跟馮梁談談看能不能多在他家借住幾天,再抽空去打聽看有沒有急著脫手格外便宜的小破院子,不講究體面,能住人就行。

他這麼想,就不再憂慮,跟翰林學士問了個上任時間,正如他之前預想的,朝廷留給他們安家的時間不多,選上庶常跟著就要到崗做事去。

這事吧,也好理解。

對學子們來說中二榜進士可能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都想體體面面回去一趟,那場面想著就風光。可對朝廷來說不就是選了批進士?你在翰林院謀到職位還不趕緊的做事情去要休假回鄉,要你幹嘛?不如換別人上。

翰林院那邊沒給衛成回老家的時間,只給了他幾天安置。

衛成記好日子回去同姜蜜商量,準備聽聽媳婦兒的意見,再決定家書怎麼寫,後面怎麼走。結果他剛回去,翰林院那邊去給皇上覆命,倒是沒拿文章給皇上看,就說了一下選中幾人,分別是誰。

提到衛成時,有人笑了一下。

皇帝注意到了,問他笑什麼?

那人就說還是第一次見到有選上庶常結果愁眉苦臉的,問他在愁什麼?說家底太薄,赴京趕考都差不多把積蓄花光,他沒錢在京城安家。

乾元帝聽著也笑了一場,跟著就吩咐太監總管,讓使個人,給他送點銀子。皇帝還煞有其事點點頭,說:“不到而立能中進士,並且還選進了翰林院,他既然有這才學,沒錢安家朕給他安家。”

太監總管請示皇上送多少合適?

乾元帝比了個手勢,他就躬身退下安排去了。

住在馮家院子的衛成稀裡糊塗迎來宮裡太監,人還是大張旗鼓來的,喊著說皇上聽聞衛庶常家中清貧特來資助。看有人圍觀,這太監又說讓天下學子放心,皇上憐惜人才。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衛成領著姜蜜跪謝皇恩,這時候他有些明白為什麼好運能降到自個兒頭上。皇上為什麼點他做二榜進士?又為什麼選他進翰林院?還使人送銀兩給他?

這就很像古書裡講的千金買骨的故事。

還不止衛成自己這麼想,眾大臣聽說此事也想到這兒,他們想到皇帝興許是想為自己炒個愛惜良才的名聲,借資助衛成告訴天下讀書人,只要你有本事什麼困難都不是困難,皇上會替你解決。

乾元帝是在造勢啊,他拿了五百兩出來,買了個絕好的名聲。這事傳開之後,還沒來得及返鄉的讀書人都在稱頌他,等這些人回到老家,那帝王的美譽不就傳遍全國?

之前還有人想過皇上是不是挺賞識衛成?

這麼一搞,沒人那麼想了。

都嘀咕說皇上不容易,還能在應殿試的學子當中挑出個窮得叮噹響的佈下這麼個局。

大臣們當然不敢明說,全在心裡嘀咕,第一次聽說發家靠窮。

能中二榜進士、選進翰林院、白得五百兩銀子……為啥?

因為他最窮,合適被資助。

後來太監總管同皇上嘀咕這事,很為皇上抱不平,皇上明明是愛惜良才,是真心實意想幫助衛庶常,卻被人抹黑至斯。乾元皇帝一點兒不氣,反而還挺高興,說:“朕要的就是這結果,一箭三雕。”

他的確在讀書人那邊造了勢,同時又解了衛成的燃眉之急,並且誤導朝臣讓他們打消了對衛成的關注。

想明白之後,太監總管心下駭然。

衛成得了五百兩銀子,本來困擾他的問題就統統不是問題,五百兩對大富之家來說很少,實在很少,要在京城置辦一個小院子,將爹孃和硯臺全接過來卻綽綽有餘。他才問過馮梁,馮梁說不講究的話,有一二百兩就能安置,衛成同姜蜜商量了一下,想著他們留三百兩安家,請郭兄幫忙帶二百兩回鄉。

這二百兩做兩用,一是舉家上京的開銷,二是想讓爹在老家置辦十畝良田,他們原先就有五畝,加上新置的十畝,這十五畝田劃做三份,給大哥二哥以及大叔公耕種。

衛成心知十幾畝田不多,他也給不了更多。

事實上,提出分二百兩帶回老家他都擔心蜜娘不高興,幸好蜜娘願意支援。

姜蜜知道的,只要原先發達過哪怕後來沒落了的家族都有學田,學田的產出就是用來補貼家族中的讀書人,家裡讀書人多了,才會有更多人中秀才中舉,家族才能興得起來。

衛家稱不上家族,除了大哥二哥,村裡同他們親近的只有大叔公一家。十五畝地三分給他們種,每家每年能多收一兩千斤稻穀,吃肯定吃不完,多的賣掉攢下錢能買文房四寶也能買地。

這種事姜蜜很支援的,她明白男人那種心情,自己走出來了想幫幫兄弟,可能做的其實不多,他得了皇上資助想省出一些送回老家,心裡還怕兄弟看了嫌少。

衛成鄭重的寫下了一封長長的家書,寫好之後修改幾處,又謄抄一遍,才和銀票一起封好交給同窗郭舉人。

郭舉人收拾行李聯絡商隊動身返鄉之前,衛成都沒想好要怎麼答謝他,心想給錢並不合適,最後他們約定三年後郭舉人再應會試,衛成做東請他吃酒。

事實上也是衛成自己一廂情願覺得麻煩人家了。

郭舉人不嫌麻煩。

在京城停留這段時間他漲了不少見識,也從衛成口中明白了殿試和翰林院館選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怎麼個過程……他還跟二榜進士翰林院庶常聯絡了感情,這趟收穫很多。

郭舉人走的時候意氣風發,他都想好回去要怎麼吹噓,已等不及想看衛成老家那邊鄉裡鄉親的反應,還想看看原先府學同窗的反應。

讀書人都聽過那兩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用在衛成身上再合適不過。

他如今是真正的天子門生,並且當真在皇上跟前掛了名,皇上聽說他手中拮据沒法在京城安置還命太監上門來給他送錢!多少不要緊,皇上來送錢就是體面!

作者有話要說:  二更ovo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