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哪怕不瞭解別人, 衛成他清楚。給別人發賞賜是指著體面的給, 給衛成要指著實惠的拿。他那家底,搬進四進院裡住著要養活一大家子, 只靠俸祿在只怕會非常吃緊。皇帝想了想, 賞他良田三百畝,另外還有金銀包括綢緞布匹若干。

賞賜是風風光光抬到衛家去的,太監還吊著嗓子宣讀了皇上旨意, 百姓這才知道捅破這起大案的正是右通政衛大人。

他從赴京趕考的舉人口中聽說, 轉身就把事情報給皇上,皇上出於對百姓的關愛以及對右通政的信任才會在聽說之後直接派遣欽差入城查證,怕欽差勢單力薄,另派精兵協助辦案。這才一舉抄了盤踞在煤城的土霸王宋家, 救下受苦受難的百姓, 助紂為虐的地方官全都沒逃掉, 悉數落馬,案子辦得十分利索, 可謂大快人心。

衛成是檢舉有功, 得了重賞。

南下辦案的欽差剛直不阿,案子審得明明白白, 同樣受賞。

吏部那邊日子就不大好過, 先是吏部尚書吃了掛落, 他背了個失察之罪,被要求回去反省,另罰半年俸祿。皇帝撂下話, 那種藏得深的貪官汙吏沒揪出來不能怪你,像煤城上下黑透了,這種都沒任何覺察吏部尚書不如換別人來當。

皇帝沒直接摘他官帽,讓引以為戒,這次姑且饒他,但是沒第二回。

只是罰半年俸祿,算很輕了,吏部尚書松了口氣,給皇帝保證了一大串兒,出宮之後就黑了臉,回到吏部衙門他也發作了一回,問了底下的過失。

最氣憤的是什麼?

是他挨了訓斥,卻是替別人背鍋。

煤城那邊壓根打點不到尚書大人這裡來,假使吏部出了問題,受賄的底下官員。吏部尚書一點兒好處沒得到,一點兒壞處沒落下。

想想看,他要是真的幹了虧心事,被揪出來只能算倒黴,談不上冤。

今兒個挨這通罵就很冤,吏部尚書回去教訓了侍郎,侍郎轉身教訓了受他管束的官員……這把火燒得,衙門裡個個都夾著尾巴做人,生怕撞刀口上。

後來也沒聽說揪出誰,益處還是有,吃了這個教訓,收了好處給人通關節的也不敢像之前那麼張狂。皇上說了有下回再不會輕饒,那些做官不廉潔的能不怕嗎?

過年這段時間很多官員吃不好睡不香的,往常年節回去沾了油葷回衙門半數都要胖一圈,今年他們消瘦不少,沒見胖的。

這些個京官已經意識到當今聖上不是省油的燈。

他行事狠絕,犯了大錯就別去講情,沒有情面可給。

還有就是衛成,膽是真大,人是真敢。別人怕引火燒身他不怕,捅出這事之前他該想到牽扯面廣,面前一塊鐵板也敢毫不猶豫踹上去。偏偏這位是帝王心腹,皇上倚重他,肯聽他說,他捅出去的事朝廷總會給個交代,不會置之不理。

這不是第一起,他上任頭年就辦過掛田案。這兩件都是震動朝野的大案子,全是他親手捅破的。

宋家滿門全進了天牢,等著來年秋後問斬,沒能耐跟他魚死網破。受牽連的官員恐怕恨透他了,京城這邊有等著看熱鬧的,都好奇有沒有人能收拾得了他。更好奇衛成吃什麼長大的,膽兒這麼肥。

衛成沒管他們,他在享受一年中難得的幾天長假。

初一到初五是忙碌整年的官員放鬆身心的時間,只有這幾天他們完全不用惦記公務,可以痛痛快快陪伴家人。

遊先生暫時出了衛府,過年去了,硯臺也停了課,最近都是自個兒讀書練字。宣寶彷彿也準備開蒙了,衛成同姜蜜商量之後覺得兩個兒子應該同樣對待,當初硯臺就是兩三歲開始認字,宣寶跟著要滿三歲,他什麼都聽得懂,說話也清楚明白,可以慢慢教起來了。

那些常用字姜蜜都會寫了,她也能教,卻沒沾這事。倒不是不樂意教兒子讀書,還是想著自己陪伴兒子的時間已經很多,衛成因為忙,和宣寶相處不夠,他做父親的應該承擔起一些責任,這樣兒子才會親近他,也能培養出一些崇拜之情。

姜蜜是女人,她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的想法,追求個踏實安穩,想的從來都是怎麼操持這個家。

要是生了女兒跟她學是不錯,兒子要有出息還是應該更多受爹影響。

這個想法讓姜蜜主動找上衛成,做父母的兩人談了談心。

姜蜜讓他不管衙門多忙,都要盡到家庭責任,公務不要帶回來,回了家就不是右通政衛大人,是兒子、丈夫和父親。“當初硯臺總是鬧你,你就記得每天到時辰要回來教他認字。宣寶話少,不太會去催你,可你不能忘了。到四月份你兒子就三歲了,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相公你得好好教他。兄弟兩個總不能差太多,差得太多,長大之後很難相處。”

“曾聽過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當時不以為然。如今想來很有道理,硯臺話多,想要的想學的都掛在嘴上,要忽略他都很難。宣寶沒必要都不開口,哪怕一個屋待著經常都注意不到這孩子,我真有些疏忽他,得虧咱們家有你這個賢內助,時時提醒我,否則忙起來很多事真就忘了。”

姜蜜不認同的朝他看去:“公務哪有能忙完的時候?做完這件還有下一件,你兒子可不會停在兩三歲等你。”

她自己都有感覺,人閒著日子過得就慢,平緩好似溪流,真要忙起來眨眼就是幾個月,幾個眨眼兒子就長大了,再去懊惱沒盡到責任他不會體諒你的。

這孩子又不傻,只是不多開口,很多事他會琢磨。

“夫人教訓得是,我記住了。讓他舒坦過個年,年後我開始教認字。”

“那敢情好,我去把硯臺用過的沙盤找出來,初學字還是先使那個,晚兩年能拿得住筆了再去紙上比劃。”

衛成也沒意見,現在條件是好多了,也還是不能糟蹋東西。

說完兒子,姜蜜還跟他聊了聊皇上發下來的賞賜,金銀入府庫了,那三百畝地自家種不過來,還是佃出去吃些地租。皇上賞的加上原先置辦的,家裡田畝多了起來,明年收上來的租子會比衛成的俸祿高。這樣一來,正常過日子還能有許多富餘,以後家裡會越來越好的。

說到田畝,衛成想起掛田案來,舉人陸續將掛過來的田地退回給農戶之後,地稅又徵起來了,具體徵了多少他不清楚,看皇上還算滿意,後面這些年只要能維持現狀應該都不會迎來改革。

說這話,男人走神了,姜蜜抬手到他跟前晃晃:“想什麼呢?”

“聽你說到田畝,想到掛田的事。”

“那我跟你說的聽到沒?”

“你說尋些老實佃戶把田給他們種,咱收些地租。這個我沒意見,蜜娘你算算,要讓佃戶交完地租之後還能過活,租子別放高了。”

“你還不放心我嗎?”

“不是不放心你,是怕中間讓人鑽了空子,你仔細過問。”

現在門第高了,裡外很多事都是奴才在辦,主人家親自操持的少。衛成怕奴才欺上瞞下在中間搞鬼也正常,他在通政司當官,各種案子見了不少,這世間什麼事都有,很多你想不到的。

大過年的姜蜜不想在這種問題上糾結,她換了話說:“前幾天我讓婆子送了些年貨給林大哥他們,本來想親自走一趟,怕我過去他們反倒不自在,現如今和當初到底是不同了。”姜蜜說婆子回來講那頭都好,火炕早燒上了凍不著人,柴米油鹽這些也都不缺,只是讓她帶了話回來,說過幾天準備上門拜訪,“我猜是想同你說說科舉考試,他們提早上京一來適應環境,二來就是想聽你傳授經驗吧。幸好相公你已經離了翰林院,科舉考官不是大多從翰林院出?當著翰林官還要避嫌。”

林舉人的確是想同衛成聊聊科舉,衛成也準備好請他吃茶,結果在他之前,先來了個姓唐的年輕舉人,他備了禮,說來答謝右通政衛大人。

來的原是途經煤城被宋小姐擄去的倒黴蛋。

請進門一看,他模樣果然周正,哪怕有些憔悴,還是儀表堂堂的。

他是舉人,見官本來不用下跪,看得出唐舉人心裡謝意多重了,拽都拽不住,他非要跪下給衛成磕頭,說衛大人是他再生父母,要是衛大人沒把事情捅破,皇上沒派欽差入城查案,他恐怕毀了。

宋家的確富貴,早他被擄的那個舉人就墮落在富貴鄉里,甚至不願意和離。

唐舉人不一樣,他很像當初的衛成,有才學也有抱負,讀書十數載不是為了娶個大商戶家小姐過富裕生活。他家裡稱不上大富大貴在本地也是不錯的人家,娶了妻,妻子人在家中,身懷六甲。唐舉人意氣風發出了門,他在京城有遠親,想著早點過來不用慌張,都想不到會遇上這出。

衛成看他又是跪又是謝,無奈伸手將人扶起:“你不該謝我,該答謝皇上,該答謝欽差大人。”

唐舉人說他已經答謝過欽差大人,也朝著皇宮的方向遙遙拜過。

姜蜜親自端了熱茶過來,就撞見他倆推來推去,笑了:“這是鬧哪一出?”

衛成簡單說明。

姜蜜聽罷:“謝意咱們收了,東西提回去吧。你好生準備三月春闈就算沒辜負這番際遇,掙個好表現爭取選進翰林院去,多的是機會報答皇上。”

衛成招呼他坐下,說:“你受了這番罪,是不幸,也是幸運。你當記得被宋家擄走之後求助無門的心情,以後做了官也不要忘記。你要做個清白好官,切不能迷失,否則就會有無數人受你受過的罪。”

唐舉人剛才坐下,又站起來,拱手說學生受教。

衛成沒跟他說太多,簡單聊了幾句就讓奴才送他出去了,謝禮也是原封不動提了回去。這人走後,姜蜜說了一句,說他瞧著和郭進士、榮舉人包括林大哥都不同,像是有出息的。

衛成也覺察出來了,他如今是四品官,還是深受皇上信賴那種,在他面前還能不卑不亢毫不慌張的少。這個唐舉人看著像是有本事,他沒擔心過能不能中,對自己期待不低。

過幾個月沒準就能在翰林院見到他。

哪怕不是一榜進去,二榜出身選進去的機會也不低。選庶吉士的時候就是挑年輕並且才學好的,他看著很符合。尤其還佔了個優勢,因為被宋家小姐擄過,哪怕還沒開考皇上就知道有這個人,應殿試的時候應該會特別關注一下。

前提是他果真能殺入前三百名,順利闖過會試這關。

衛成之前沒什麼期待,見了一面之後倒是想看看這人到底能考成什麼樣子。

在唐舉人之後,林舉人來跟衛成取了經。衛成把能說的說了,勸他莫去想太多結果,能不能取上這不是考生自己說得準,主要由答卷質量決定,由考官評斷。

應試舉人能做什麼?

不外乎養好身體拿出最好的狀態去考,答出令自己滿意的一卷。

只要做到了,結果如何都算對得起自己,中了自然是極好,就算有個不幸,也是沒比過同屆其他人,落榜也不冤。

衛成這麼說是沒錯,不過林舉人他做不到這樣。

對自己學問不夠自信是一回事,他這些年運氣差,拖累了心態,整個人總有些患得患失。尤其翻過年後,距離春闈開考就還有兩個月,他心是懸著的,落不到實處。林舉人不敢拿這些問題去麻煩衛成,衛成事情本就不少,他能幫都幫了,該提醒的也提醒了,管不了這些。

年前的時候滿京城都在討論欽差辦的那件答案,翻過年之後,話題慢慢就變成這屆會試。

皇上已經指派好主考官,主考官已經享受到了隔離待遇。

得知主考人選之後,在應試舉人之中陸續有些傳言,說的大概就是主考官喜歡某某型別的文章,讓到時候看到題目可以想辦法往哪邊靠一靠,能投其所好更有機會取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林舉人聽說了,他猶豫再三,又去衛家拜訪了一回,問衛成知不知道主考官喜歡怎樣的文章。

衛成說接觸不多,不甚清楚,建議他看到答卷之後怎麼有把握怎麼寫,把自己拿手的東西亮出來。

林舉人不清楚,衛成心裡有數,要真是好卷子不會被埋沒,主考權力最大,但就算不符合他喜好也沒什麼,只要答得好,其他考官會救你,主考不能一意孤行。

衛成說到他當初,會試排將近兩百,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不合主考心意,主考不想點他,別的考官不同意,強行將他提起來了。這就說明不合主考心意不等於被判死刑,皇上在安排考官的時候就考慮到各種情況,閱卷的人什麼喜好都有,只要這裡面有人欣賞你,他會替你爭取,沒必要鑽牛角尖。

本來以為拿自己為例林兄總該聽得進去,結果林舉人反向理解了一波。

他想的是什麼?

是衛成殿試排在二榜第八,也就是三百人裡的十一名,他這麼優秀只因為沒對上主考喜好會試竟然排到將近二百。

那要是本來就是三百左右的水平,再不討主考喜歡,豈不就落榜了?

林舉人斟酌再三,決定跟一跟風。

作者有話要說:  ovo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