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成有句話說到皇帝心坎上了, 這次的事情根本壞在掛田, 那就該解決掛田這出。

出了這個事,百姓千里迢迢上京來申冤, 雖然落得這個下場是他們自己貪小利釀成的, 說送上門去給人坑也不為過。不過這世間多數人本就愚鈍,掛田這事已經十分普遍再去細細追究就沒必要。

有個詞叫法不責眾,不是說大家都犯一樣的錯那就不是錯, 朝廷沒法追究罷了, 真要狠下心追究全國都得鬧起來,再氣人也得忍耐下來。

皇帝的想法和他也差不多,朝廷還是得借這次的案子做文章,在下發的告示上須得細細寫明這個情況, 讓百姓看到禍患, 再立下規矩以後只認契書不認字據, 當下不把田地索要回來,等到規矩正式實行, 那田就不是你得了。眼下去告, 衙門受理,逾期再告, 衙門不理。

既然田地是農戶的命根, 這個規矩立下之後, 誰還敢輕信他人?

這麼分析下來,這次的事情就解決得差不多了,皇帝還是沒徹底舒展眉心, 他在琢磨另一件事:到底是官宦和舉人手裡捏著的田多,還是百姓掛去避稅的田多?掛田的問題解決了之後,真的能解決國庫空虛?

皇帝十分信任衛成,他想到這兒,就提了出來。

衛成想了想說:“勳貴名下的土地是不少,人數到底還是有限,雖然說三年又是一批舉人,有新的來也有舊的去。像這次的案子,霸佔鄉親田地的老舉人沒了,他沒了,田地被分給幾個兒子,兒子們沒考上舉人功名,該交稅就得交稅。如此看來,免稅的部分應該不至於影響到朝廷,具體是什麼情況微臣沒在戶部待過說不好,微臣以為還是先解決了掛田的問題,看看後頭幾年能徵上多少地稅,若還是不夠,再考慮其他。”

說到這兒,衛成還笑了笑:“有個事,皇上興許不知情。”

乾元帝眼神示意他說。

衛成就講起他中舉之後那一出:“微臣家裡的情況皇上是知道的,兩位兄長雖上過村學,因不能讀,早早放棄了求功名這條路,他們只念過三百千,很多道理不懂,平常忙著地裡刨食也不會去琢磨。微臣中舉之後,二哥提出湊錢去買些田地掛臣名下,臣沒同意,那時也揹負了極大的壓力。”

“百姓不懂得他們逃稅會令國庫空虛,一旦國庫空虛地方出現災情朝廷無力援手,包括軍隊也會缺糧。他們想不到,只覺得自家不過幾畝地,他不交有別人交,你不給掛是忘本,是不通人情。殊不知天下人全是同樣的想法,也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微臣當初料想到,一旦朝廷徵不上稅,法令必改。要麼明令禁止掛田,要麼限制勳貴包括舉人名下免稅的田地數目。假如說沒有這次的案子,這兩種辦法還能擇一擇,既然出現了舉人家不承認字據強行霸佔田地的事情,朝廷最好是明令禁止,先解決了掛田的問題,假如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屆時再考慮限制數目。”

兩個辦法裡面,限制數目自然更有效,正因為它更有效,引來的抵抗一定是巨大的。

皇上最近一年動作頻頻,他才剛度過尷尬的傀儡時期,眼看有了君威,跟著就搞那麼大動作還是不穩當。不讓掛田算是個解燃眉之急的折中方案,不會招來朝臣的過分牴觸,合適現在提出。

衛成說了一大堆,結果皇帝的關注點完全偏了,他注意到的是衛成說當初也遇到過一樣的事情。

“你最後也沒給兄弟掛田?”

“沒給。”

“他不怨你?”

“掛田這事在民間十分普遍,別人都做,臣不做,大家自然覺得是臣不對。起初雙親也不明白,臣沒法,只得往嚴重了說,這才求得二老體量。後來又想了其他法子扶助兄弟,勉強繞過掛田這出。皇上沒去底下看過,不知道鄉里要出個舉人多難,但凡誰家出了一個,家裡人自然想沾光,若中舉之後什麼好處也沒帶來,免不了要背上罵名。要在扶助親友和遵守本心之間求個平衡太難,微臣一直慶幸當年會試取中,並且在殿試上入了皇上寶眼,留在京城才避開了許多艱難抉擇,要是回去鄉里,恐怕早已經焦頭爛額。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蓋因在公堂上能鐵面無私,回家之後得算上血肉親情。”

有些事皇帝不是想不到,他平常不會去想,沒有契機。

衛成說到這兒,皇帝才順勢琢磨一番,他在心裡暗暗點頭,天底下那麼多貧寒學子,能出頭的寥寥無幾,衛成能有今天,腦子是比別人清醒多了。

一番話下來皇帝差點忘了招他來是商議掛田一事,只顧著聽他講故事去了。

幸而衛成知道見好就收,他又把話題繞回去,提出朝廷發告示的時候重點得放在百姓的利益上,要突出現如今出了這麼不要臉的事,朝廷是為了農戶們著想,提醒你們不要輕信他人,為了杜絕糾紛讓他們趕緊把自己的田地拿回來。

不要在告示上講大道理,什麼國庫空虛不空虛,要養兵要賑災需要糧食老百姓不愛聽,這些事離他們太遠,他們就只能看到跟前一畝三分地,很多人甚至想不到軍隊缺糧缺餉會危及全國。

他聽不懂,多說無益。

衛成將他能想到的全說了,之後就出了宮,這時候,上京來申冤的幾個已經有些等不及了。他們以為事情報給青天大老爺,跟著立刻就會有說法,結果等了兩天還沒大動靜。

其實朝廷已經在商量著解決問題了,具體方案出來之前又不能聲張,老百姓沒聽到風聲,難免會有多想的。

就有人嘀咕:“是這事兒他不早說,早知道就不該找右通政。”

“不找右通政找誰?那邊就只有右通政大人最願意為百姓做主。”

“你不看看他們狀告的什麼?他告的是霸佔田地的舉人,歸根結底是說掛田的事。朝廷真要插手管了會變成什麼模樣難說,想想右通政是什麼出身?他原先也是鄉下讀書人,家境非常貧寒,中舉之後沒替族親鄉親掛過田嗎?自個兒就在做這樣的事,他能替你出頭?不怕引火燒身?”

其他人聽著覺得很有道理,又道:“誰讓他們藏著掖著不肯說,非要先見官。”

“那朝廷連點動靜也沒有,是右通政把事情攔下來了?”

“還說是青天大老爺!事不關己才是青天大老爺!牽連上他又和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有什麼區別?”

聽到這些說法,來申冤的臉色一變再變,他們跟著又去衙門口說要求見衛成,見面就問那事兒皇上知道了嗎?皇上咋說?

看這些人臉上寫著懷疑,衛成大概猜到是什麼情況,他沒跟聽是風就是雨的百姓計較,點頭說摺子早已經呈上去了,朝廷在商議對策,不日就有說法。

“那是我的田,真是我的,還商量什麼?”

衛成四平八穩答了一句:“料想全國上下不止是你們遇上這樣的事,估摸還有其他沒膽量上京申冤的,朝廷總得一次把問題徹底解決了,等上面商議出對策跟著就會有公告法向全國各地,這事急不了,耐心等吧。”

全、全國各地???

他們這案子怎麼還牽扯到全國了??

幾人從衙門出去時都是恍惚的,又瞧熱鬧的問他們右通政咋說?其中有人把衛成那話重複了一遍,聽的人臉色就變了。

要徹底解決掛田帶來的弊端,最簡單是不讓掛田,是這意思???

看先有些人事不關己,聽說要徹底整頓,他們心裡一咯噔。這日下衙的時候,衛成又遇到蹲守他的,看樣子是逃著地稅的人,問他朝廷是不是就不讓掛田了?

心裡話是朝廷從沒讓過,是底下人太聰明了想出法來鑽空子。

他倒是沒這麼說,他道:“這不是我說了就作數的,通政司只管將民間冤屈上報,不管斷案。這次的案子已經引起上面注意,有同僚在苦思對策。”

“你不怕?你家沒有掛田的?這不合規矩不該先處置你們?”

是急瘋了才能說出這種話。

衛成還是不生氣,說他還真就沒給親友掛田。

這話是當街說的,聽到的全懵了。

不可能啊。

這怎麼可能?

衛成沒說出個所以然,不過這都可以打聽,有人說認識他府上哪個奴才,說去問問看。

問到了嗎?

問到了。

她府上那個負責採買的婆子說,老爺自己置了田地,分給老家兄弟耕種。估摸著侄兒年歲差不多了,又給他們送了讀書心得經文註解,好大一摞。

沒等人羨慕,那婆子擺擺手:“想我們老爺二榜進士出身,進了翰林院,做過編修侍讀,如今在通政司衙門深得皇上器重,那註解該多稀罕?鄉下人不識貨啊。”

來打聽的問她怎麼說?

那婆子壓低了聲音告訴他們:“別看老爺這些年官運亨通,聽老太太說他早年氣運並不好,轉運還是在成親以後,之前連著倒黴連院試都考了四回,前三回沒進得去考場。那段時間老爺落魄極了,聽說一度想過放棄科舉回家務農,還是老太爺跟老太太把人勸下來的,勸得不容易。就在我們老爺最苦最難的時候,他兩個哥哥提了分家,甩了負累。也是老天有眼,沒讓老爺倒黴太久,他跟著娶了太太進門,然後就轉了運,秀才舉人進士順順暢暢考了上來,二榜進士館選進翰林院得了皇上五百兩救濟大家總該聽過?當時老爺還分出二百兩送回老家置辦田地給兄弟耕種,先是送田,後是送書,聽說那些書還是抽空批註的,好幾年時間才弄出一套,送回去給他大哥二哥轉手賣了,八十兩,因為這事我們老太爺病了一場,聽說之後氣得不輕……反正我們老爺沒給家裡掛過田,我忙呢,不說了。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誰都不容易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她說走就走,來探話的傻眼了。都忘了本來是為掛田的事情來的,只記得那婆子說,右通政把他精心批註的經文送回老家,被他哥哥八十兩賣了。

這是哪裡來的禍害???

正常人辦得出這事?好好的放著人不做,做什麼畜生?

稀裡糊塗的衛大衛二就在京城裡出名了,一個分家,一個賣書,這兩件事人盡皆知,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大官兄弟發達之前你瞧不上他,發達之後他伸援手你還是瞧不上他……

真他娘的絕了。

一般人還只是當笑話聽,讀書人聽完胸口悶疼,得虧兩兄弟沒在京中,否則一天天的得有人排隊到他家門口去蹲點兒看傻子。

先是置田給他們耕種,又盼侄兒爭氣送書回鄉,右通政為這對兄弟想得夠遠。別的不說,那摞書就價值千金,兄弟當到這份上,真是仁至義盡了。

好些聽說之後都憤憤不平。

說還管他們作甚?

這種人窮困潦倒那是活該!自個兒作的!

作者有話要說:  ovo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