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辦公室裡,魏昆手裡玩著手機遊戲,腦子裡卻在想著當初一個個舉刀挑戰微信的app之死。

作為國內社交領域的龍頭老大,不論是在2012年,還是幾年後的2019年,騰訊一直都是社交領域的爸爸,這期間出來了不少社交軟體,企圖挑戰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地位,但無一例外這些軟體的下場死狀都很慘烈。

曾經有一個可以挑戰騰訊社交地位的軟體,它的名字叫‘飛信’,對於不少的80後來說,飛信才是他們第一款使用的移動通訊軟體。

時間退回到2007年,在那時稱霸市場的是簡訊,但簡訊有幾個弱點:1、資費太貴。2、對方收到訊息後,可以假裝沒收到。3、群發複雜。4、沒有群組功能。

飛信出來之後,透過學生使用者迅速擴大了使用者群體,最終停留在4億這個級別,而學生最典型的使用場景就是班長會透過飛信釋出一些班級訊息,其中飛信在資訊送達成功並被檢視後,會標註已送達及已檢視,這樣避免了不少人說沒看到,這也是當時最為創新的舉動之一。

飛信在打通簡訊的同時也開創了免費通訊軟體這個先河,要知道想做免費軟件如果公司沒有一定的體量在當時是絕對做不起來的,飛信的免費可以說與360在防毒行業的免費,共同掀起了中國網際網路市場中第一個免費的浪潮。

當然飛信也有缺點,但仔細想想這些缺點並不是飛信本身的問題,更多是時代的通病。比如飛信的訊號不好,經常會出現訊息發不出去或者發丟了,這就好像路還沒修好,結果來了輛法拉利,你說它跑不快是事實,但這更多有一些無奈。

隨著通訊的發達,微信踏上了移動網路的浪潮,而飛信在手握四億使用者的情況下卻裹足不前,產品體驗越來越差,使用者的聲音無人理會。

手握4億使用者的飛信掙錢是在是太容易,人總是不思進取的,飛信的諸多功能被吐槽,也沒人管,等到移動反應過來才發現,微信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

同樣被微信幹掉的一個軟體,它的名字叫米聊。

非要從時間上排序的話,米聊的推出其實比微信早三個月,儘管雷軍一直想從騰訊的社交領域挖一塊蛋糕吃,但是騰訊的反應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後世的雷軍在聊到‘米聊’之死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騰訊一年之內反映過來,我們50%的勝利,如果騰訊一年之內反映不過來,我們百分之百的勝利。但是,他們用了兩三個月就反映過來了。”

社交起家的騰訊,天生的血液裡就流動著社交的基因,這一點上國內沒有哪家企業能夠比得過,即便是強如支付寶面對微信同樣束手無策,只能任由後世的微信蠶食支付領域的市場,雙方在各自的領域互相較勁。

對於騰訊來說,社交就是它的命根子,任何敢於挑戰騰訊的社交產品軟件app的下場都格外的慘烈,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騰訊就在微博業務上栽了一個大跟頭。

參入社交混戰,那麼切入點在哪裡?

從這個想法在他腦海裡萌生的那一刻起,魏昆就開始琢磨起來怎麼辦。

他心底裡也承認自己的這個想法很瘋狂,畢竟上輩子的記憶告訴他,有無數想要崛起的社交app最後都倒在了圍剿‘微信’‘qq’的路上,但有哪怕0.00001%的機率成功的話,那就很值得冒這個險。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縱觀當初叫囂著要挑戰‘微信’地位的軟體,最後都銷聲匿跡,反而是不聲不響發展自己使用者群體的陌陌,從當初的社交大戰一直活到了2019年,甚至中途還不忘搭上網路直播的快車。

當初喊口號想著剿滅‘微信’的那幫創業者難道看不出來騰訊天生的社交基因嗎?既然能夠看出來,為什麼還要冒著失敗的風險去挑戰一個無懈可擊的怪物?

傻?天真?還是執拗?亦或者貪心?

魏昆在心裡將自己同這些人歸為一類人,偏執的一類人。

即便是失敗了也沒關係,有系統背書就當親自花錢買了個教訓,就是這個教訓的花銷有些大而已。魏昆依然可以在遊戲圈裡憑藉著自己超前的遊戲理解獨領風騷,六九平臺已經搭建好,剩下的就是填充內容,繼續坑錢而已。

心裡既然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魏昆就已經不打算放棄這個‘美味有毒’的想法了,畢竟如果真能偷到社交領域的一塊兒蛋糕,對於他來說都是賺大了。

想到這裡,魏昆從網上隨便找了一個免費vpn,登上谷歌查詢起國外社交軟體方面的資料來。

目前來說國內的諸多社交軟體,身上其實都帶著海外軟體的血液,不論是qq還是微博等等這些軟體,它們的發展道路都是從國外的軟體上吸取靈感,隨後在本地化本土化,才成為了適合國內使用者的軟體。

“哦,instagram……”

從instagram到line,從facebook到twitter,這些軟體都有著自己獨到的地方,例如instagram的照片牆式的分享方式,即拍即傳的簡單方式,種類繁多的各種濾鏡,使其成為了後世明星、攝影師們分享照片,分享生活的去出。

這些濾鏡質量超級高,尤其對於女性使用者,不需要太多技巧就能拍出有質感(高逼格)的照片……

各種社交資料,各大社交公司發展史、海外網友們對幾種社交軟體的評論評價等內容,魏昆從谷歌和維基百科上查詢了很多,桌上幾張紙都已經寫滿了他各種想法的雜糅,每一項關鍵詞都和不同的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如同研究藥品投入不同的原料一般,每增添一個關鍵詞,軟體的基因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這其中魏昆比較在意的軟體就是instagram。

國內軟體裡帶著instagram基因的大概就是微博和美圖秀秀了,只是這兩個軟體一個重社交,一個重美顏,非說脫胎於instagram不太恰當,但都從instagram上吸取過靈感,完全脫胎與instagram的軟體並沒有。

如何在instagram的基礎上新增上本土化社交的基因,又成為了困擾在魏昆面前的下一個難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