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還真不能怪簡兒表現得如此之激動,事實上,只要是對於書法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這《淳化閣帖》代表著什麼意義。要說起這《淳化閣帖》啊,這在咱Z國的書法史上那可是絕對的大大滴有名!

北宋淳化年即公元99年,在我國文化史上發生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宋太宗趙光義傾出內府所藏歷代法書,令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匯成我國第一部大型法帖。《淳化閣帖》全帖共10卷,收歷代帝王、名臣和書法家等10人之作品,全卷共計40帖。因此書成於淳化年間和深藏禁宮密室,故稱《淳化閣帖》,亦稱《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

此《閣帖》系匯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元趙孟頫於《松雪齋文集·閣帖跋》有云:“宋太宗……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釐為十卷,摹刻秘閣。賜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

宋代記錄此帖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不過並未見此種拓本流傳。淳化閣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叢帖,由於王著識鑑不精,致使法帖真偽雜糅,錯亂失序。然其“鐫集尤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書法賴以流傳。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譽,對後世影響深遠。僅在宋、元兩代就有各種翻刻本達0餘種之多。不過,因年代太過久遠,許多種類已失傳無從考證。而明清之後,此《淳化閣帖》的翻刻數量更是難於統計。影響較大的有明嘉靖顧氏玉泓館本、潘氏五石山房本,明萬歷4年肅府本、清乾隆4年內府重摹本。

不過後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顧從義本、潘允亮本、肅府本等較著名。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拓本,鈐“乾隆御覽之寶“、“懋勤殿鑑定章“等印。白紙挖鑲剪方裱本,麻紙烏墨拓,每頁尺寸縱5.1cm,橫1.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書刻款,完整難得。

宋陳思《寶刻叢編》,清王澍《淳化秘閣法帖考》,容庚《叢帖目》等書著錄。

宋仁宗慶歷年間,宮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閣帖》的棗木原版不幸全部焚燬,因而初期的拓本就顯得異常珍貴,被視為寶物,價值連城。

不過就簡兒所知,現今存世的《淳化閣帖》祖本早已經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就連號稱最接近祖本的肅府本的最善本也盡為殘本,可是……,簡兒忍不住再次輕輕拿起放在那些卷冊上的那張信箋,臉上同時流露出一股極為複雜的感覺。

“祖本……,全卷祖本,這是真還是假?”一聲輕嘆在房間中迴響,戴著雪白手套的指尖在那信箋上輕輕劃過,簡兒忍不住再次細讀起來。

按這信箋上的說法,這個珍貴的小葉檀木所制的箱子,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書箱正是偉自於當年那個奉宋太宗趙光義之令,編著這《閣帖》的翰林待書王著手下的一個小吏。

據此信箋所述,這個小吏姓汪,是當年翰林院的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吏,在歷史上連留下一筆的資格都沒有。不過這個姓汪的小吏官雖小,但是卻極為酷愛書法,在得知太宗皇帝下令編著這《閣帖》之時那簡直差點沒樂瘋,走了門路在這裡面討了個差事,本來只是想藉以最近距離好好欣賞一下這歷代帝王、名臣、書法大家的妙作,哪知這位那是越看越愛,恨不能一天到晚抱著這些字帖才好。

可是這理想的豐滿的,但現實卻是極度骨感的,就算是朝上的重臣都沒那麼容易獲賜的寶貝,又怎麼可能輪到這他這芝麻綠豆般大小的翰林院小吏去肖想。不得不說,當人執著於一般事的時候,所能煥發出來的能量那是遠遠超出正常人所能想像的。為了這套讓其日夜茶不思,飯不想的書帖,這姓汪的小吏居然變賣了家廠,仗著自己也是編著此帖的一員,買通了底下的人,想辦法今天藏一張,明天昧一張,跟碩鼠搬家一般,硬生生地給“集”了這麼一整套下來。

當這帖子一完全到了手,這姓汪的小吏也呆不住了(主要是怕這東窗事發,畢竟再怎麼小心,這總還是會有些蛛絲馬跡流出來的,以古時人們對“書”的珍視,這一旦被揪了出來那指不定烏紗不說,說不得還可能有牢獄之災),恰逢其嫡母仙去,這姓汪的小吏就以丁憂為名致了仕(也就是辭官)回鄉下去了。而這套《閣帖》也就這麼被這姓汪的小吏給昧了下來。

不過這事剛開始的時候膽子大,不管不顧的,可是等這事做下來了,回了家,安穩定了就開始後怕了。接著不說用,那叫一個夜不能寐,惡夢連連啊,不是夢到這《閣帖》被偷了,就是夢到東窗事發被提溜兒關牢裡了,這毀掉它們吧,作為書痴的汪姓小吏捨不得,繼續藏家裡吧,又不放心。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最後一咬牙,將家中那最後一點值錢的東西給賣了,然後託人淘弄來了這麼一個可以防蟲防蛀的箱子,然後再將這《閣帖》往中間一放,外邊再裡三層,外三層給封好了,埋藏了起來,指著等到快嚥氣時再交代給兒孫們。不過又擔心兒孫不曉事,將這套《閣帖》給起出來,宣揚出去,給自家招來彌天大禍,所以這汪姓小吏才將這事原原本本地定下了一併放於這箱內。

可惜不知道是出了意外還是怎麼滴,反正最後這箱子並沒有被這汪姓小吏的兒孫們得到(如果被他們得到,葛朗臺也不會說這箱子他得到後之前一直未被開啟過,還有這信箋估計也不在了),反而留存到了現代,直到被葛朗臺的人給弄到了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