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發錯地方了,不要訂閱此章,可去作品相關去看

------------------------

在天材地寶卷第九十五章安潤兒的要求中結束提到:紫金戒指原關係到幾大文明路線,但這裡不再進一步觸發。但會保留玉石之路和北支線,西部支線一部分會合併到太虛幻境,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在近幾天寫個這個問題的說明發到首發站點。

簡單點說:就是這小說已經寫了八個多月了,字數也超過150萬了。對於這類的設定每一個都要查證一番,邏輯推理一番,實在是太耗時間,也很累。幾年來積累的這些觀點與想法,在前面的篇幅中以小白的脈絡方式做過一些介紹,遠古文明所需要做的也多,適當裁掉一部分,也讓劇情緊湊一些。

天材地寶卷原設定是一個比較大的篇幅,這裡便不再增加大篇幅的分叉,引出新的劇情和設定了。這一卷即便合併裁剪多次,但仍然是所有卷中最長的一卷。

這裡聊天的形式做一說明:

紫金色的戒指道具出現是在‘情繫崑崙卷’第一章‘流放地秘地’開始出現的,是古漢文明發生較早的一次矛盾。

小說中的設定是在伏羲之前的數萬年前,也是遠古歷史的邏輯中應該出現的情況。伴隨的是古漢文明的一次大整合中出現的關於氏族的融合,是保留原有的氏族人群,還是氏族融合到一起所出現的分支情況。

歷史選擇的是融合,而保留氏族人群的另一種觀念的一支,在這部小說裡是盤古心和流放地的設定。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都在進行各自的演化。

(這似乎扯遠了一點,但實際並不遠,是有關係的,有興趣的可以繼續下看。)

華夏族群在黃帝之後有個特點,出現分封的形式,將某一地分封給誰,這地方的命名也就重新由此開始。地名、分封者、國名、姓氏也就重新開始,而以前的歷史就會相應的抹去。

這是早期封建社會常見的現象。而在社會形態上,我們通常將封建社會認定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間。實際上在這個時期之前,華夏大地早已經統一過多次了。至少在有據可查以來,華胥氏伏羲時期一次,黃帝時期一次,堯舜禹時期又一次。秦始皇時期只能排第四次大統一,自然分封也出現多次,姓氏文化說明這個問題。

華夏文明由來已久,現在我們所說的華夏通常是指黃帝以來的,通常又稱為炎黃(炎帝黃帝)。那在他們之前呢?在他們之前是華胥-伏羲-女媧,那再在他們之前呢?是燧人氏-弇茲氏。那再在他們之......

按遠古的某個大帝所主管的時間,伏羲氏之後我們可以說的明白。但是在伏羲氏之前就不好說了。實際上在歷史傳承上也是這樣。在伏羲氏之前都是按特定生活習慣和特徵上來稱呼,比如燧人氏,鑽木取火。有巢氏,築巢。在遠古的歷史長河中還有更重要的一個作用,便是治理水患。不論是伏羲上推數萬年,還是從伏羲到堯舜禹湯,即便是今天,治理水患仍然還在起一定作用。

我們通常將‘漢人’這一詞的稱呼,認為是在漢朝之後出現,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稱為漢語,使用的文字稱為漢字,而漢字的第一次規範推廣就是在黃帝時期,是由倉頡來完成的。如此,漢人的稱呼便可以到黃帝時期。但是沒有文字之時,同樣有這種語言。文字一定誕生在語言之後。那麼漢語一定是出現在黃帝時期之前。

有語言便有文化,便會記事,結繩記事是在伏羲時期之前。漢語這種語言便自然可以推到伏羲之前。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古漢文化(治水文化)更是在華夏文明之前,以治水文明為核心的漢文化起主導作用。早期的五行文化在支配自然的規律和社會的結構,夏朝啟的《甘誓》就曾以‘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為由發動戰爭。

說這些只是說明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數千年前社會文化生活的某種真實。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史大多來自於百年前五四文化運動中翻譯介紹的西方人的觀點。那些觀點並不代表,應用於中國這個世界文明源頭也合適。

不論是採用文字、氏族、姓氏文化,還是古文明的陰陽五行文化,治水文化,河圖洛書。在最近的冰河期結束後都存在一種以古漢文明向外走出去的過程,以治水文明為代表的向外擴散過程。以陰陽五行觀念的文化,則是四隻外行的路線。

早期以漢水和崑崙為中心,後來華胥-伏羲、女媧時期,傳說幾乎遍布整個的中國,是一種紛亂時期。

從黃帝時期之後,龍與華夏文明有不解之緣。從黃帝到堯舜禹時期的治水,與中原相關的幾乎都是黃龍。古云黃帝乘黃龍而去,《歸藏·啟筮》說鯀、“化為黃龍”,《拾遺記》中黃龍輔助大禹治水。都說明這種情況。

那麼在華胥-伏羲、女媧時期呢?唐杜佑《通典·職官卷第十九》:“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張晏曰:庖羲氏將興,神龍負圖而至,因以名師與官也。

從命名上,在華胥-伏羲、女媧時期,是統一的。中原的黃龍之外,還有東、西、南、北的青龍、白龍、赤龍、黑龍。

在中國的古籍上,雖有斬殺的龍,但卻沒有斬殺黃龍,因為黃龍是我們華夏、是中原的代表。

《墨子·貴義》:“且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

《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高誘注:“黑龍,水精也。”

伏羲大帝出生於成紀,執掌中原,是天下的中心,應該不是青帝(中原以東的才是青帝)。《墨子·貴義》提到的斬殺青、赤、白、黑四龍便是黃帝統一四海歸附的過程。女媧補天對應共工怒觸不周山,殺黑龍以濟冀州,當時這些西北部的少數氏族部落攻打到今天河北北部,處於紛亂時期。女媧時期的西北部的氏族是失控的。

但這些說明不論是黃龍這一華夏傳承的主要區域,還是赤、白、黑、青龍所在的四方,都曾經是兄弟氏族人群。

那麼在伏羲更早期的命名和氏族四方的分流上,就是以青龍、白龍、赤龍、黑龍為代表的四個方向,而中間則是黃龍。但這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記載。對應的五行文化則是木、金、火、水四行,土為中。是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的觀念自然是略早一些,伴隨華夏文明的產生一併產生。

白龍是位於西方,這一點不論是早期的陰陽五行所代表的命名上,還是漢唐後期的神話,比如《西遊記》中的白龍馬,西海龍王的三太子。都有這方面的傳承,是一脈相承的。

關於西王母的記載上,則是三青鳥,是三支。因為東部是中原。而我們華夏的文明記錄中,也未曾將西王母當作一種分支,而是一種整體。

伏羲之後的時期,是華夏民族。都出現數次的民族融合。

可以確定的是龍文化在中國典籍中所記載的時間是在伏羲女媧時期,可以確定的是在這之前就有這種文明傳承。所有典籍中沒有對龍不好的稱呼,像‘惡龍’‘魔龍’之類的對龍不好的稱呼是不存在的。而‘惡龍’‘魔龍’之類的醜化、詛咒龍的多見於西方,以及現代網絡小說。

華夏民族本來就是龍的傳人,陰陽五行劃分的赤、白、黑、青、黃五色的龍,都屬於龍的範疇,這在歷史中雖然表示不同的民族,都歸於華夏的民族之列。龍是古漢和漢民族的標誌、圖騰、信仰!

個人認為,作為華夏之人,作為龍的傳人,不應該醜化龍!現代也應該將這一民族的源頭傳承下去!

伏羲之前的時期,便是弇茲氏和燧明國聯姻的燧人氏時期,是風姓氏族。是古漢文明,是治水文明,所實行的是陰陽五行文化,這一點在社會結構的命名中也顯露出來。比如早期有金、木、水、火、土五正。這種文化直到夏朝還仍然佔據重要的位置。比如《甘誓》中就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但這已經是陰陽五行文化主導的末期了。

文明的另一個線索則是天文的觀星,而在天文星象中應用最早最普遍的便是北斗七星和北極星。一個是治水文明中需要透過天文觀測來測定氣候、方向、春夏秋冬的預測情況。而最古老的天文書就是中國的《甘石星經》,這部書是齊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所著。齊國和魏國所在的地方便是東海一帶,這是最古老的觀星文明轉移之後的落腳之地。

華夏文明的起點,華胥的生地考主要有生於華胥國之說、生於雷澤之說、生於九河之說、生於華胥之洲說等。另一方面從風姓氏族文化,主要的一支沿著太行山進入河北繼而向南,這一點考古上也有這一脈絡。

陰陽五行宮放在東海也是這個原因。

紫金戒指原設定在這裡引出線索五行氏族,但會有更多的囉嗦。只是這小說成績太差,撲街都算不上,也沒有多少人看。現在大家都喜歡看爽文,儘管我儘量寫成爽文,但會受到一定的制約。這裡也就不再引出新的文明線索並在後繼的劇情中去追蹤了。

我知道有朋友一定對此好奇,雖然不引出來,但可以將原來的設定介紹一下:五枚紫金戒指的原形是陰陽五行文化中的最初五正氏族。是建立共工氏的過程中,來理論上解釋社會和自然運轉的氏族,也是邏輯上可能存在的一種原形,其中一枚戒指歸屬女主角妘羞霜。

另一方面是這類的會查更多的東西。這小說已經寫了八個多月了,字數也遠超150萬了。對於這類的設定每一個都要查證一番,邏輯推理一番,實在是很耗時間,也很累。幾年來積累的這些觀點與想法,在前面的篇幅中以小白的脈絡方式做過一些介紹,但遠古文明所需要做的更多,適當裁掉一部分。

天材地寶卷原設定是一個比較大的篇幅,這裡便不再增加分叉,引出新的劇情了。這一卷即便合併裁剪多次,但仍然是所有卷中最長的一卷。

以前在上架感言中曾說過,我會用心去寫這本書,來感謝陪我一路走來的朋友。不知道早期的朋友還有幾人看到現在。但我現在想說的是,那時說的,一如既往,不論還剩下幾位陪伴我的讀者朋友,這本書我會寫完,即便是剩下一個讀者。

在這裡的一點感慨,羅嗦了。

感謝閱文提供這樣的機會,感謝我的責編拂塵,感謝陪我走來的各位朋友們,尤其是幾位訂閱的朋友。

古漢風於019-1-(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