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社會責任和福利

香港的冬天相對於北方並不寒冷,溫度適宜,對於鍛鍊的李鑫來說,這樣的氣溫很合適,雖然不像夏天背心短袖那樣活動方便,也沒有了夏日炎炎的灼燒感。

在後院健身的李鑫並不知道家裡來了客人,只是聚精會神地消耗著自己的體能,將在意識空間鍛鍊的技巧和經驗透過鍛鍊快速的掌握。

李家的院子雖然處在居民區之中,但是周圍並沒有很多高大的建築,為李家保駕護航的保鏢們都居住在周邊的房屋。

不止是他們自己住在這裡,他們的家人也在附近居住,房子都是李父的產業,提供給這些人免費居住。

這樣既方便他們上下班,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李父也得得到快速的支援。

江三水是新界一家勞務公司的老闆,手底下跟著混飯吃的弟兄大部分是新界的本地人,也有一些內地過來的同胞。

本來江三水和李父是沒什麼交集的,最近兩年,李父的建築公司在新界買地建房,和江三水的勞務公司有了不少的合作。

最近李父承接了一部分政府的公屋建造工程,江三水準備從李父手中分上一些。

公屋建造工程,是麥理浩提出的十年建屋計劃。

從去年年底提出議案和規劃,在今年年初透過的審批和預算。

也就是計劃在十年內建造足夠一百八十萬人居住的公共房屋,再低價租借給貧困市民。

最早透過的是居者有其屋計劃,可是考慮到政府財政的壓力,這項計劃只有部分被審批透過,後續加入了“私人機構參與發展計劃”。

前面那個居者有其屋計劃是屬於政府的福利計劃,最後因為財政的原因,只有部分修建計劃展開,而且都是在經濟發展比較貧困的幾個地區。

後面那個“私人機構參與發展計劃”就完全的變成政府和地產商合作開發房地產了。

就是政府透過出售土地或者使用地皮入股,開發建造居民小區,然後低價出售給有需要的市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恩,理論上這個計劃是很完美的,政府只需要提供開發所需要的地皮就可以為那些需要住房的市民提供足夠的房屋。

開發商只需要負責開發建設,就可以獲得一塊可以開發建房的地皮,並可以透過銷售房屋回收建築成本。

而市民們也不需要一家人擁擠在狹小的空間,只需要支付開發商的酬勞就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新房。

理論上確實是沒毛病,大家共贏,可就是感覺哪裡怪怪的。

貌似政府最早的計劃是公款建房,然後出租給我們的,怎麼就變成了政府和開發商建房我們購買了?

這個時代的市民,普遍手教育水平並不高,再加上資訊渠道的不對等,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應該享受到什麼樣的福利待遇。

李父的公司並沒有本錢去爭奪哪些大塊的肥肉,只是跟在商會的後面吃些邊邊角角,承建了新界的新屋建設計劃,也就是政府撥款的居者有其屋。

這項計劃由於是政府的財政撥款,對專案的稽核時比較的嚴格,鬼佬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是全程參與和稽核的,相對的利潤不是那麼多高。

而李家的主要贏利點並不在建築公司上,之所以成立建築公司,一方面是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就業,另一方面是在地產行業佔據一個位置,為以後地產生意的擴大做預熱。

不要覺得這兩個事情不重要,先說後一個,作為傳統抱團的行業,要想進入房地產,沒有一定的關係和資歷,不說你能不能拿到合適的地皮,就算是拿到了,順利開工也會成為一個問題。

香港可以開發建設的地方就那麼大,你吃上一口,別人碗裡就會少上一些,所以要控制參與的人數和席位。

而解決就業就是一張自保的王牌了,李父的建築公司現在盈利不能說很少,相對於投資其他行業,這種稀薄的利潤基本可以忽略。

李家所有的公司和工廠,就屬建築公司的員工最多,收入最低。

很多人原本都是在貧困線上掙扎,一家人過的是極為的緊張,每天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發愁,建築公司的底層薪資雖然很低,但是能解決很多人急需的吃飯問題。

就像後世的國企一樣,很多時候這種公司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讓社會不至於因為就業問題而陷入混亂。

隨著李家的產業增多,跟著李父混飯吃的人也就越多,李父的地位也就越發的安穩。

之前調查葛伯的時候,調查組的人就盯上了李父,可是一沒有證據,二是李父已經退休,當時麥理浩就決定先放一下,等處理好葛伯這些英裔高官再秋後算賬。

沒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葛伯還沒有被拿下,李父手下的員工已經近千人了,這還是只算員工的人數,如果算上從李父手中接活的人,數量還要翻上幾番。

這就讓港英政府有些投鼠忌器了,一千人看著不多,但是每個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

一旦針對李父的動作過大,一個處理不好就是上千個家庭的不滿,如果加上有心人的挑動,很容易形成遊行甚至暴動。

共產主義的浪潮正在全世界蔓延,這個時候,處於冷戰前沿的香港一定要表現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遊行示威什麼的可以是可以,但是不能不受政府的控制,這也是港英政府推行十年建屋計劃的一個原因。

這個時期,香港的貧富差距已經很大,生活在底層的市民已經積累了很多的厭氣,如果不能將市民的怨念引導平復,對於政府的統治是不利的,很容易演變成不可控的暴動甚至是革命。

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家設立很多生活保障的原因,保證你最基礎的生存問題,同時會將底層民眾的注意力和不滿引導發洩出來。

這樣推翻現有制度的基礎核心就很難形成,處在金字塔上層的管理階層就有時間改變壓榨的方式和手法。

新界十三個公共住房村,有八個被李父承包了下來,因為利潤和工期的原因,李父的接手是很順利的,幾乎沒有人競爭。

要知道,工程是需要墊資的,雖然是分批投入,階段撥款,可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這個年代是遍地的商機,將錢投在這種回款周期長的專案上,不如投資在金融領域或者別的行業。

港英政府是將李父的這次行為當作了一種對政府的示好和妥協。

因為建築時間和成本的原因,港英政府內部對於公共房屋計劃有很多人反對,李父的接手解決了政府很大的麻煩,雖然也讓李父變得更加的難以對付,相對於大局來說,秋後算賬都是小事情了。

江三水的勞務公司叫做三江水勞務有限公司,算是一個大號的包工頭,平時都是在各個建築公司下面接活,然後召集很多的民工和勞力做事。

建築公司也比較喜歡這種勞務公司,因為省時省力,不需要自己過多的忙活和操心人員問題。

很多勞務公司都和社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畢竟大哥風光,小弟也得吃飯啊。

出頭之日不可期,眼下的生存是迫在眉睫,很多幫派份子不是在自家社團的產業做事,就是自己找工作或者加入各個勞務公司。

江三水能開辦勞務公司而不被人找麻煩,一方面是本身善於交際,為人處事也夠周詳。

另一方面是自己有著很多的師兄弟幫襯,二十年前江三水也是社團裡面的一個小字頭,那時候江湖人稱三江水,也就是公司現在的名稱。

有一次收保護費的時候,踩場下帖子時遇到了硬茬子,也就是江三水的師傅。

本來仗著自己從小練過武術,牛氣沖沖的三江水,被八極拳宗師張震一頓收拾。

鼻青臉腫的三江水也就變成回江三水,那一年香港外來人很多,數不清的過江龍定居香港,一時間撈偏門的風險直線提高,江三水也就藉機退隱了。

一方面跟著自己的師傅學習國術,一方面開始幹買賣,做生意。

輾轉掙扎十幾年,最後發現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幸好一次建築工地招工缺人,江三水發現自己這麼多年雖然一事無成,可是卻交集甚廣,三教九流都認識一些。

就利用自己的特長幫人招工,介紹工作,慢慢的開辦了自己的勞務公司。

這次拜會李父也是受到師父的吩咐,張震是1952年到的香港,之後開辦了一家白玫瑰理髮廳的小店。

雖然開得是理髮廳,卻不怎麼靠這個掙錢,以前生死搏殺的積蓄完全夠自己生存了,就將重心轉移到了教徒授拳上面。

在新界一住就是小二十年,也慢慢的紮根在香港,最近很多街坊鄰居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很多人開始為養家餬口發愁,看到實在困難的人家,平時冷著一張臉的張震也會幫上一把。

但是杯水車薪,經歷過戰亂的張震很清楚人的劣根性,也就是偶爾救急。

前幾天江三水拜會師傅的時候,順嘴說了一下政府在新界的公共房屋計劃。

張震當時就上心了,詳細的詢問後,就讓江三水試試,能不能就地招聘工人,給這些生活困難的街坊找一口飯吃。

知道師傅性格的江三水雖然沒有一口應下,也是在回到公司後開始多方打聽,最終聯絡上了李父,約定今天拜訪。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