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盾-359無論是價格,還是其他,雙方都沒有太多的意見,合同直接準備著。

易卜拉欣再次找謝凱的時候,卻沒有找到人。

謝凱跟汪貴林兩人去了東風動力廠。

東風動力廠這幾年絕對是國內航空動力系統中發展得最快的單位,幾乎網路了國內所有動力單位的優秀技術人員。

給運十配套的渦扇-8,給殲-9配套的渦扇-6兩個專案都在東風動力廠繼續研製,並且開始進行小批量制式。

4.5萬噸大壓機投產成功,使得這兩個專案的關鍵製造工藝得到突破,現在兩個專案都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廖東風一邊帶著謝凱跟汪貴林兩人往總裝車間內走,一邊介紹著兩個專案的情況。

以原本的蓉城發動機廠為基礎,現在的精密加工車間裡面,幾乎都是全新的數控加工裝置,車間也遠比原來變得整潔多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對於機械加工的車間,無論是汪貴林還是謝凱,都沒有太多的關注。

在蓉城,沒有任何一家單位的機械加工裝置有現在的東風動力廠強悍,404接手這家動力廠後,僅僅是裝置跟廠房投資,就超過了2億。

不過這邊的機械加工能力,再怎麼強,都是沒法跟404基地紅旗機械廠的精密機械車間強的。

四軸在東風廠,只有一臺,還是壓軸的頂級裝置,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在這裡根本就看不到。

紅旗廠的四軸幾乎成了絕對的加工主力,五軸現在也開始為中國國防發展而發揮作用。

所以,這兩人根本瞧不上這點技術。

渦扇發動機的整體渦輪盤,加工都是由404做的呢。

“渦扇-10專案準備的怎麼樣了?”謝凱最關心的就是渦扇-10。

搞出了渦扇-10這樣推重比達到10的大推力發動機,才能進一步改進,研究尾部帶有向量噴管的向量引擎。

沒有向量引擎,要搞隱身戰機,那就是個笑話。

“還在論證階段。從渦扇-6跟渦扇-8的技術基礎跨越到推重比10的發動機,理論方面,搞起來都不容易。”廖東風語氣中有著很多的無奈。

國內在渦扇發動機的經驗跟技術儲備都不足,上馬推重比10的渦扇發動機,確實比較困難。

“我們該做的,都沒少;現在,就看你們了。”謝凱說到。

一開始,謝凱就說,404為了航空發動機,不惜代價。

從東風動力廠劃撥給404後,無論是基礎設施配套,還是研究經費,完全沒有任何的剋扣。

整個404下屬工廠中,東風動力廠的研究經費,甚至比運十等其他專案還多。

為的,就是解決航空心臟病的問題。

“具體情況,還是讓姜總介紹吧。”廖東風滿腦門冷汗。

謝凱倒也沒有說別的,他清楚發動機沒有那麼容易搞出來的,想想看,秦嶺發動機用了好幾十年才搞出來,現在他對渦扇十的期待也就沒有那麼急切了。

即使搞出來隱身的殲-20,那也是絕對保密的。

國家經濟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動不動都是多少億一架的隱形戰機,別說裝備不起,用都用不起。

美國F-22,飛一小時,不算維修,成本16萬美元,摺合軟妹幣,上百萬!

現在F-14這樣的戰機,空軍都養不起。

國內裝備的殲-7、殲-8,可不是可勁兒地由著飛行員們飛。

姜晨陽之前就得到了汪貴林跟謝凱要來的訊息,早就在辦公室裡等著了。

平時他都是在設計室或者到其他專案團隊,在辦公室的時間反而不多。

負責渦扇-6的孫宏,也在辦公室裡等著。

兩款發動機都因為關鍵工藝得到解決,現在全部進入大規模批次投產前的密集實驗,這是整個東風動力廠的經費消耗去向。

原本,搞發動機從來沒有現在這樣讓人不覺得憋屈。

“汪主任,謝凱。”見幾人進入辦公室,姜晨陽跟孫宏都站了起來。

汪貴林雙手虛壓,示意他們不用多禮。

“兩位老總,現在情況怎麼樣了?”謝凱開口就問。

孫宏看著謝凱,一臉笑意,“目前渦扇-6還在高空臺上進行持續試車,已經搞了330多個小時,目標是500小時,問題應該不會太大。”

渦扇-6原本就是給殲-9專案配套的。

殲-9下馬了,渦扇-6發動機繼續研究就沒有了意思。

現在倒好,為了獲得基礎技術跟經驗,404在從蘇聯採購了200臺RD-33發動機的情況下,依然投入資金繼續完成渦扇-6的改型。

這款發動機並不是沒用。

在84年下馬時,渦扇-6在研製初期遇到的起動困難、壓氣機喘振、渦輪進口溫度高及振動大等問題全部得到有效解決,甚至改進型號的渦扇-6G將推重比提升到了7.05,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只不過當初因為失去了適用物件而不得不下馬。

404接手過來,超-7專案成立,這就有了適用物件。

不僅是超-7A專案可以使用這種發動機,其主要用途,則是用到超-7B上面。

“高空試驗檯整500小時的超長執行試驗了?”謝凱倒沒有太多的驚喜。

渦扇-6的效能相對來說是比較先進,可跟目前世界各國三代戰機使用的主流發動機相比,還是要差一些,用於運輸機,也不是太過好用。

所以,渦扇-6最大的作用就是作為基礎,積累經驗。

“是的。之前就已經做了300多個小時的整機試車,在繼續研究投入後,再次生產了一個批次的4臺,主要用於持續的高空試驗檯試車。一旦完成,就可以用到軍機上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孫宏興奮地說到。

謝凱卻沒有他那樣的樂觀,“試驗用的軍機,選什麼?”

“殲轟-7。目前超-7A不是太合適。”孫宏說道。

殲轟-7換上推重比超過7的發動機,無論是航程還是載彈量或者其他,都會有很大程度的增長的。

具體如何,得等到用於空中平臺的實驗後才知道。

謝凱點了點頭,渦扇-6的進度快,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兒。

在接手時候,渦扇-6的研發,已經完全符合之前的技術指標,只不過,殲-9下馬了。

“渦扇-8呢?”謝凱更關注的是這。

要搞渦輪風扇的核心機,渦扇-8這種仿製美國JT3D發動機的渦扇發動機,才是真正的基礎。

到時候,再融合其他的技術,搞出中國的自己的發動機。

不管是超-7B,還是未來的隱身戰機,甚至是132的十號工程,謝凱都希望不再出現缺乏發動機的情況。

當初殲-10搞出來,在太行發動機尚未國產時候,是從俄羅斯引進的AL-31這種發動機,一直到最後太行量產,才最終換上國產心臟。

謝凱希望的就是能先有一顆中國心,然後再根據中國心的效能去設計研發自己的戰機。

“渦扇-8現在同樣在試車階段,新的一批發動機尚未開始組裝。這段時間主要在進行標準化。”姜晨陽說到。

他擔心謝凱會說他們進度太慢。

“先標準化,這是好事兒。不能像之前,生產了三個批次12臺發動機,都沒形成生產力。”謝凱點頭說到,“渦扇-8是給運十配套的,現在運十新型號已經定位在150噸級的寬體客機,不知道渦扇-8這邊的改進……”

謝凱擔心的是發動機影響到運十的前途。

運十搞寬體客機,勢在必行。

發動機配套一旦跟不上,所有的都是白搭。

“在之前就跟他們溝通過,渦扇-8的改進型號也是為這個專案準備的。現在剛剛完成組裝,尚未開始試車工作。”

現在的進度,相對來說,已經非常不錯了。

每年404大把的經費砸在東風動力廠裡面,如果沒法跟上進度,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廖東風一直有些擔憂。

汪貴林跟謝凱來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渦扇-10這種推重比在10以上的大推力發動機。

可現在,連基礎的方案都未確定。

謝凱越是問得多基礎專案,他的擔憂也就更勝。

越不問,他越擔心。

渦扇-10到現在為止,都還處於論證階段,甚至沒有太大的成果,各種依據都顯示,現在的基礎,不太適合搞這樣性能指標的大推力發動機,如同當初剛開始搞渦扇-6的情況,缺少技術儲備,主要部件試驗研究不夠充分,特別是核心機壓氣機部件效率較低、喘振裕度小、質量差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推重比7到推重比10,這中間的技術難度,遠不是7+3那樣簡單。

“這麼說來,渦扇-10現在並不適合搞?”謝凱奏起了眉頭。

“確實不太適合。”好像並沒有發現謝凱的態度,姜晨陽認真地點頭,“渦扇-10的技術性能指標要求,必須進一步提高渦輪風扇進氣口的溫度,需要達到1450度左右,現在我們的渦輪風扇進口溫度只有1200度不到。”

“材料還是工藝?”謝凱深呼吸了一口氣。

他知道要搞渦扇-10不容易,卻沒有想到,最終又是被基礎技術給攔住前進的步伐。

“不管是材料,還是工藝,都有問題。我們需要耐熱度更高,強度更好的高溫合金。同時,也需要更好的製造工藝……”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