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切實際,不站在現有基礎上踏實向前,最終無法在軍方有需求的時候提供成品,難道我們就能拿到空軍的訂單?”謝凱不甘示弱。

向著馬老看去,馬老也是一副為難。

之前大壓機結束後,就已經討論過運十的進一步改型設計,當初提出的效能技術指標,是類似於美國C-141軍用運輸機那樣的型號。

結果現在又提高行能指標。

“這事情下來再討論吧。”鄭宇成見蘇興國他們臉色不好看,阻止了謝凱,示意馬鳳山繼續介紹。

對於技術資料,鄭宇成不懂太多,但是也能從這些性能指標跟運十飛機的性能指標中對比出有多大的差距。

“馬老,專案是咱們的,怎麼由他們牽著走?”下來後,謝凱就有些不客氣地質問馬鳳山,“那樣的技術指標,短期內,根本就達不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馬鳳山苦笑,卻搖頭不說話。

程不時則是急切地給謝凱解釋,“秦飛之前就有搞更大運輸機的想法,運八最大載重只有20噸,航程不夠,後面的貨艙尺寸太小,很多裝備沒法運輸。秦飛運-8艙跟空調技術跟洛克希德公司合作,而洛克希德公司的C-141在某些技術指標上進行提升,就能達到這個資料……”

“又是和平典範的後遺症?”謝凱皺起眉頭。

孫道乾他們準備引進C-141的製造技術來搞國內的軍用運輸機?

C-141就是150噸級的飛機,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55噸,最大載重也差不多40噸。

伊爾-76跟C-141載重量差不多,但是效能有著很大的區別,蘇聯運輸機繼承了蘇式飛機的一貫作風——傻大粗。

別看伊爾-76最大載重達到了50噸,伊爾-76-MD-90A跟伊爾-76-MF兩種型號最大載重可以達到60噸,但是整個重量卻比C-141重了40噸!

如果不是後面材料跟發動機得到發展,要實現這樣的運輸能力,付出將會更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覺得這樣的資料比較可靠,這是經過論證的……”

“論證個屁!”謝凱頓時火了,“如果真的引進C-141的生產線,我們運十的前途何在?”

謝凱真的有些鬧心了。

運十之前被麥道給搶去了場地等,現在好不容易看到希望了,洛克希德又來了。

原本沒聽說過中國在和平典範期間要引進洛克希德的C-141軍用運輸機啊。

“既然他們要跟美國人合作,有我們什麼關係?”鄭宇成也是有些火。

馬鳳山等人都是不說話。

謝凱冷笑著,“還不是讓我們掏錢?這樣搞個屁,C-141已經在82年停產了,現在他們賣不出的東西,都往我們這邊來!”

“我們在寬體客機上並沒有太多設計經驗。”馬鳳山輕聲說到。“引進他們的技術,在運十客運專案下一個訊號設計,我們會得到更多的經驗。空客的發展把我們甩開了……”

態度很明顯,老頭子有技術引進的想法了。

也怪不得他,是誰都著急。

空中客車公司成立的時間跟運十專案差不多,但是空中客車已經獲得了很多訂單,運十到現在,都沒有獲得適航許可……

“運十,我們自己搞!慢慢地搞。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需要這個技術的積累。馬老,如果我們跟洛克希德在合作過程中,外交關係發生變化,最終結果會如何?”謝凱很無奈。“馬老,您青年時期就發下誓言:努力學習和掌握先進的航空技術,親手設計製造中國自己的飛機!我希望的是,中國的領空上,飛的是我們自己設計的飛機,哪怕效能差一些!只有我們自己擁有全套製造技術,才不會被卡脖子。”

馬鳳山為中國大飛機付出了太多。

甚至,在運十下馬後,最終整個人鬱鬱而終。

那不得不說這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大損失。

而運十的下馬,很大程度同樣因為發動機無法配套。

美國人根本就不願意大規模地向中國出口成套的發動機,他們更希望出口中國成品飛機,把中國的航空工業變成他們航空產業的下屬。

最明顯的就是巴西航空製造業。

原本巴西航空製造業從69年成立後,實力就比較雄厚,可也正是因為美國等航空公司的插手,最終讓這家公司只能生產120座以下的商用噴氣客機……

馬鳳山有些尷尬,程不時想要解釋,最終也被他給阻止了。

莫齊完全沒想到,謝凱平時的工作是這樣的。

這對她造成了太大的衝擊,她覺得謝凱離她越來越遠的根源也找到了。

這再也不是那個為了她跟王浩開著模型坦克在家門口對決的謝凱了。

“這事兒不能幹。如果要引進,我們就沒有必要持續對運十投資。”當謝凱跟鄭宇成在秦飛的招待所安置下來後,鄭宇成嚴肅地對謝凱說道。“要不然,運十最終會受到影響,我們有限的經費,絕對不能用到引進生產技術上。我們更需要完善配套產業!”

對於鄭宇成有這樣的認知,謝凱並不驚訝。

老家夥不喜歡從國外買技術,更喜歡自己搞。

哪怕比國際上差一點,至少不求人。

“如果不是為了配套,我們搞這個幹什麼?把運十上的投資隨便用來投資什麼專案,早就回本,每年產生大量利潤了。”謝凱不滿地說道。“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

“只要咱們不同意,誰都沒辦法。”鄭宇成點頭,“一會兒李明山來了,咱們直接跟他說清楚,要是上面的意思是跟美國人合作,我們就不參與這個專案了。”

“李首長要來?”謝凱一開始以為鄭宇成忽悠他的。

看來軍方對於未來軍用運輸機的主力機型是非常重視的。

雖然沒錢現在就裝備,提升軍方的遠端投送能力,對未來的建設探索是沒有絲毫停頓的。

“他們不同意怎麼辦?”蘇興國看著孫道乾,“我們根本就無力支撐技術引進的經費。”

“如果按照之前他們的專案,雖然比較穩妥,但是成本更高,也不一定能滿足部隊未來的使用需求啊。引進美國人的技術,再在他們的幫助下加以改進,我們掌握消化後,完全可以向著更大噸位的運輸機製造技術發起挑戰……”孫道乾嘆了口氣,“要想快速追趕上國際領先水平,不引進沒辦法。”

蘇興國也嘆氣。

秦飛可是國內最大的運輸機設計研發單位,到現在,連個運八的氣密艙跟空調技術都搞不出來,還得靠引進。

當然,設計方面,都有著美國人不小的幫忙。

這樣發展,得多少年?

404有了4.5萬噸大壓機,即將建造6.5萬噸大壓機,這樣一來,可以生產受力更大的關鍵結構部件,那時候,也許就可以逐步挑戰200噸級甚至300噸級的大飛機。

軍方沒錢?

軍隊現在忍耐?

總不會永遠都沒錢,永遠都忍耐。

經濟建設搞得越好,國防就越需要更強大才行,先做好準備工作不是?

更重要的是,這樣才能有大專案,有更多的經費。

“你們對這專案有意見?”李明山過來,已經是晚上十點多,聽取了孫道乾等人的彙報後,才到招待所,先找謝凱跟鄭宇成。

一老一少因為不滿,甚至都沒有到機場接他。

不是李明山小氣,而是想要知道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首長,如果跟美國合作,我們就不參與了。他們搞他們的,我們自己搞自己的。”鄭宇成跟謝凱已經商量好了。

“這不是重複建設?浪費本來就不多的經費?”李明山皺起眉頭看著謝凱。

他以為是謝凱不同意。

“首長,如果引進C-141這種已經停產的美國軍用運輸機,我們運十的前途如何?”謝凱問李明山,也沒有一點委婉。

莫齊在旁邊,想要阻止,李明山可是中將!

最終,還是想起了自己的職責,只是跟在謝凱身邊,放棄自己的夢想,默默地做一個助理,就在一邊看著,逐漸接受謝凱在這種她極其不適應的陌生狀態。

“你們能確保運十在部隊需要的時候就能提供嗎?”李明山問道。

“不能。”謝凱平靜地回答。“這個根本就沒法保證。”

“國防建設,不能停滯,雖然現在沒有經費。”李明山意味深長地說道,“無論是空降部隊的訓練,還是部隊快速部署的能力,都需要建設。美國在建設24小時全球投放能力,我們至少得建設12小時國內任何一個地點的快速投放能力……”

戰略防御跟戰略進攻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的國防建設,在於全國的防禦。

可現在,運八對軍隊的投送能力太小,要想在全國任何一個地點投送一個旅,都不是輕易的事情,這還只是人員,不包括武器裝備。

“那不是我們考慮的。我們是軍工單位,考慮的是完善國內的軍工製造配套,確保我們國家在處於戰爭狀態中不會因為被國外停止供應卡住脖子,讓我們的部隊因為缺少足夠的裝備而輸掉戰爭!”鄭宇成爭鋒相對地說道。

李明山的臉色頓時就變得難看起來,“難道我們不希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