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後。

祁連山腹地。

404基地飛機總裝車間內部。

這個車間裡面非常空曠,跟其他的飛機總裝車間內部不同,只有一架全部被軍綠色篷布蓋起來,完全看不到外型的戰機。

戰機周圍,同樣被簡易檔板隔離,周圍都是全副武裝的士兵警戒。

很快,一行老頭就跟一名三十多歲,小肚腩已經微微突出的,留著小鬍子的年輕人一起從外面走了進來。

在負責人的命令下,幾名軍人快速把覆蓋在戰機身上的篷布全部揭開。

依然是雙發,兩側進氣口進氣,大三角翼的氣動佈局。

只要熟悉國內戰機型號的人,看到外形都能清楚地說出這架戰機的型號。

殲-8。

機頭一側伸出來的加油管明確地告訴周圍人,這架飛機,擁有空中加油能力。

跟殲-8系列其他機型不同,出現在眾人眼中的這架新型殲-8,外形氣動佈局並沒有太大的改善,尾部垂尾前面的則是增加了一塊白色刀型天線,機腹原本擁有供給能力的機炮位置,則是被一個長長的橢圓形吊艙取代。

機翼跟機腹下方其他的掛架上,則是依然掛載著不同型別,大大小小的導彈。

“按照部隊需求跟上級制定的性能指標,我們在機腹偵查系統艙內安裝了系統的光學偵察裝置,不僅擁有側視可見光偵查裝置跟紅外相機,同時,機腹中線掛架上,也可以根據任務需求掛載合成孔徑(SAR)側視雷達吊艙,可以實時繪製SAR影象,即使敵人指揮部在地下,也擁有探測能力……”

作為總設計師,楊鳳田自豪地介紹著自己的作品。

這已經屬於國際上一流的偵察機了。

而且還是高空高速偵察機。

或許比起美國那種可以飛到0000高空以馬赫速度進行偵查的SR-71偵察機比,高空跟高速要差不少,至少也比同型別強了不少。

七年時間,他們整個團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裡面。

部隊對偵察機的需求,也是非常明確的。

謝凱對這款以殲-8為平臺的偵察機,提出了不少意見。

現在這款戰機完成了各種基礎實驗後,運到這邊,準備參加進入1世紀的第一場大型演習——“藍色風暴”軍事演習。

這也是在七年前,藍軍表現出超強作戰能力,以一個旅打得紅軍三個守備師毫無還手之力,僅僅一天的攻擊就結束了演習後,再一次出現的大規模紅藍對抗演習。

七年。

藍軍的裝備,全面更換了。

而紅軍參加演習的部隊,同樣是來自各大軍區的王牌中的王牌,戰鬥力幾乎是向著曾經的藍軍靠齊的。

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大軍區沒有建設專門的藍軍旅,部隊方面卻逐年增加一批裝備,讓各大軍區頂級裝備跟尖刀部隊的戰鬥力比曾經的藍軍還要強不少。

沈霍伊這幾年,除了少量國產殲-11裝備部隊,全力都投入到了殲-16這種擁有更強綜合作戰能力的國產化。

目前,已經開始進入小批量生產。

在祁連山腹地的藍軍,則是裝備了整整一個中隊的殲-16。

缺乏的就是專業的高空高速偵察機。

“謝顧問,你看這如何?是否能滿足藍軍建設發展需求?”楊鳳田介紹後,見謝凱打量著這架他們付出了無數努力的飛機,一直也不吭聲,不由有些忐忑地問了。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的增長。

順帶著,部隊每年獲得的軍費也就多了不少。

謝凱這個年輕人,居然已經搖身一變,成了負責藍軍後勤裝備的顧問。

藍軍是什麼部隊?

全國各大軍區尖刀部隊的磨刀石。

這支部隊,跟PLA作戰序列中的部隊完全不同,經過七年的發展,在部隊大量資源的傾斜下,已經開始向著更複雜的方向發展。

國內各大軍工廠開發的普通裝備,如果藍軍看不上,部隊基本上也就看不上了。

“具體如何,還需要先加入部隊,看看再評估。理論上的資料,再先進,如果在實戰過程中無法發揮作用,也是不行的……”謝凱嘆了口氣。

從6年前研究生畢業後,他再想在學校裡面混著,都不行了。

當初上了司徒雷跟夏國鋒的當,一步步成了藍軍後勤技術總顧問。

在這樣的位置上,謝凱總是小心翼翼的。

還好,有夏國鋒跟司徒雷等老將軍背書,也沒有其他更多關係重大的工作交給他,謝凱小日子倒也滋潤無比。

“這場演習,部隊準備了7年,也不知道藍軍現在能否戰勝紅軍的聯合部隊。要是連輸七場,你這面子就有些掛不住了。參加演習的部隊主官,已經喊出了解放祁連山,活捉謝扒皮的口號。”

頭髮已經花白的龍耀華,一臉笑容地看著謝凱。

對於他來說,很期待這樣的結果。

其他人聽到這話,都是滿臉壞笑地看著謝凱。

謝凱愕然,“藍軍司令是葉飛將軍,參謀長是唐鑫,怎麼也不可能活捉我一個搞後勤的啊。”

謝凱真心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你不是搶各部隊的裝備麼……”李明山沒好氣地說了一句。

這事情,讓他們都很為難。

這幾年,國家經濟情況好轉,軍費也增長了不少。

即使有所增長,可所有部隊都急需換裝。

生產能力也沒有提升上來,加上各種先進的裝備成本非常高,這就使得每年部隊能獲得的新裝備數量很少。

藍軍,無論是因為404本來開發生產數量眾多的先進裝備,還是其他先進裝備生產單位跟404有著合作,這就使得謝凱這個藍軍後勤技術負責人兼發展顧問能干涉這些裝備的歸屬。

已經進行小批量生產的殲-10、殲-16,生產出來用於作戰實驗的,都是優先裝備了藍軍部隊。

唯一只有殲-11這種蘇-7的國產空優戰機,藍軍那是一架都沒有裝備。

藍軍是以進攻而存在的部隊,無論是超-7乙,還是殲-16,或則殲-10,不僅擁有強悍的制空能力,同樣也有強悍的對地攻擊能力。

唯獨缺的,其實也就是擁有靈活能力的空中偵察機。

衛星偵察,需要考慮重返週期,也就是衛星繞地球一圈再次返回偵查區域的時間問題,目前尚未完成全球覆蓋的衛星網絡,而同步軌道衛星,因為國內光學技術跟衛星通道問題,依然無法解決不間斷盯著國內區域的技術問題。

無人機這幾年屬於404重點開發的技術領域,成果也是非常輝煌的。但是無人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續航能力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同時,404開發的無人機偵察機,速度慢,沒有任何自衛能力,僅僅只能用於距離不是太遠的偵查等。

藍軍的偵查體系,需要能彌補衛星跟無人機缺陷的戰術偵察機。

至於戰略偵察機,當年在海上打撈的EP-電子偵察機相關技術,全部都被消化掉,缺失的部分技術,也都被各單位合力開發出替代的技術系統,同時,增加一些國內自己需要的功能。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效能,在某些方面來說,幾乎超過了EP-。

而殲偵-8,則是彌補藍軍偵查系統最後的一個缺口。

當年在藍軍一個旅挑了紅軍三個精銳師之後,沈霍伊的人擔心部隊會因為建設等方向對他們開發的裝備提出各種新的意見,直接來了404基地,找謝凱瞭解藍軍的需求,直接以藍軍需求為導向,開發新一代的技術裝備。

殲偵-8就是這樣而來的。

同樣,殲-8因為體型遠比殲-7大上不少,改造的可能也就增加了不少。

為了提升殲-8的效能,在謝凱的建議下,沈霍伊同樣做出了大量的修改,因為技術基礎問題,尚未達到殲-8IIIE的水平,但是也遠比7年前正在試飛的殲-8III要先進不少。

“謝顧問,你看我們的殲-8III改提供給藍軍空軍部隊試用如何?”楊鳳田在車間門口,逮住了一個機會,直接問謝凱,“經過這幾年的改進,試飛工作也做了不少,整個沈飛在這專案的投入不少……”

他的意思很明顯。

希望藍軍裝備幾架殲-8IIIG戰機。

這是殲-8的最新改造型號。

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現在的要求遠比原來高,並不是之前那種因為沒得選擇,勉強能用的裝備都裝備上。

所有的部隊,各種裝備使用需求,基本上都是以藍軍的試驗為基礎。

“楊總,您知道的,藍軍原本承擔我們裝備作戰試驗,並且反饋各種問題給研究團隊進行修改,而在定型之前,這些裝備,都是由研發單位自己承擔成本……”謝凱一臉平靜。

在這時候,無論是司徒雷,還是龍耀華等人,都不吭聲。

因為藍軍的存在,部隊裝備採購現在有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先試用,然後再根據試用情況決定是否採購以及採購的數量,或則再次提出改進意見,等研發單位改進後,部隊再重新採購。

謝凱,雖然沒有太大的實權,就因為藍軍裝備都會根據他的建議來,這變相也影響到整個國家軍事科技發展跟部隊發展方向。

沈霍伊的戰機,藍軍不試用,即使海軍航空兵試用,能產生的效果,都不會太大。(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