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種修改,前段進氣溫度從目前的140℃降低到180℃,燃燒效率跟推進效率只會降低5%左右,使用壽命會提升到約700小時……”

孫宏神色怪異地看著謝凱。

心中的激動不如震驚。

謝凱並不是發動機領域的專家,但是人家卻能找到問題關鍵所在。

不佩服都不行。

“孫總,降低了5%的功率,是否可以滿足我們的使用需求?”謝凱關注的不是降低了多少。

使用壽命翻倍,算起來,也是很大的突破,尤其是推力降低很少。

“完全可以滿足超-7的使用。”孫宏不得不面臨這樣的結果。

即使震驚,也只能接受。

他們之前真的沒有往這方面考慮過。

“單發的超-7甲,主要作為高階教練機使用,起飛重量要求不高,空中航程等都可以儘可能降低,沒有任何問題;即使雙發的超-7乙,兩臺發動機,也能完全滿足使用需求,甚至會因為發動機結構減輕,不影響航程跟機動性……”

“既然這樣,就繼續改進這種設計結構,爭取找到最優的設計,製造樣機進行實驗。只有一條,效率跟推重比必須滿足超-7乙的使用需求,同時提升發動機使用壽命,讓單位使用成本降低下來。咱們空軍經費少,不僅要戰機效能先進,也需要使用跟維護成本更低,否則空軍那點經費根本無法承受……”謝凱彷彿沒有什麼感觸。

對他來說,無法達到蘇聯進口的AL-1那種1500小時的使用壽命,就缺乏競爭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推力跟推重比都有很大差距,使用成本還很高。

AL-1發動機目前價格也就00多萬美元一臺,單位成本也就一萬多美元每小時;即使這樣,對空軍來說,飛行成本依然很高。

RD-發動機價格便宜,可戰機效能降低了很多,成本低,帶來的是效能的不足。

空軍不僅裝備不起多少先進戰機,也承擔不起太多先進戰機的飛行。

要是一百架蘇-7,每天飛行一小時,僅僅發動機成本,那就需要將近兩千萬美元,這還不算其他的燃油成本、機場建設成本、戰機整體折舊等一系列的成本。

這些都算起來,成本至少得超過000萬美元。

這還只是每天。

這一年下來……

全國一年軍費才70億美元左右,僅僅百架的蘇-7這使用成本都足以讓部隊破產。

經濟沒有發展起來,裝備太先進的戰機,根本用不起。

謝凱一直都明白為什麼空軍寧願裝備落後的戰機來訓練飛行員,而不是大規模裝備先進戰機,裝備了先進的戰機,飛行員一週也飛不了幾個小時。

都是沒錢鬧的。

所以,在他們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發動機消耗成本。

戰機在空中的消耗,那都是以萬為單位。

裝滿了燃油,也飛行不了多長時間。

發動機使用壽命要是提升不上去,一臺發動機動不動都是幾百萬,這飛機部隊用不起,開發出來有什麼用?

“明白……”孫宏嘆了口氣,“之前確實我們陷入了誤區,沒有往這方面想過。”

“這不能怪你們,很多科研,我們沒經驗,國外也不會把他們先進的經驗教給我們。這也是突破。”謝凱並沒有去數落對方,“你們取得的成果已經非常大了,一個方向走不通的時候,就調頭向另一個方向尋求突破,很多時候會有驚喜的……”

孫宏深以為然。

謝凱在知道結果後,直接找了廖東風。

“全力配合技術團隊,老規矩,不用等前一臺的實驗完成,改進了部分就繼續生產樣機,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待。另外,過陣會有一批蘇聯發動機專家到這邊,提前做好保密工作……”

“蘇聯發動機專家?他們是來這邊指導我們?烏克蘭的那些專家,一個個拽得不行,關鍵的東西問了也不說……”廖東風對蘇聯專家不感冒。

在他認為,任何技術,都需要自己突破,自己掌握。

自己有了,才是真的有,不求人。

“不,他們是來工作的,幫我們幹活,給他們掙工資。”謝凱的話,讓廖東風很不理解。

還沒等他問明白,謝凱就離開了。

只留下他自己在這裡琢磨。

對於蘇聯專家,謝凱也沒有了以前的熱情,畢竟基地裡面那批人幹活也不認真不是。

現在渦扇-6G發動機能取得突破,跟那些蘇聯人談,也就容易了。

“垂直起降設計?謝總,咱們現在的設計都花了很多年,如果要重新改型設計,增加向下的起降付諸發動機,會破壞整個現有的結構設計……”霍海源沒想到,謝凱在給他們帶來好消息的同時,又帶來了這麼不好的訊息。

謝凱居然提出,要在起飛距離本來就很短的超-7乙上增加升力發動機,後期還需要更換可大角度偏轉尾噴口的向量發動機。

這不僅是對他們設計團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發動機提出更高要求。

“先把專案搞起來。我們需要先進的艦載戰機。”謝凱臉色很嚴肅,“要搞航母跟兩棲攻擊艦,就不能沒有這東西,否則以後我們沒有垂直起降戰機可用。”

“不是有直升機嗎?”不是霍海源不想搞這個。

謝凱提出的,技術上都很難實現。

國內連基礎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都沒搞定,帶偏轉噴口的向量引擎,那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直升機要是能解決問題,需要搞這個?再說了,直升機難道可以做到超音速?”謝凱白了這位大佬一眼,“現在建造的航母,如果裝備我們海軍,哪架戰機可以著艦?靠著沒有戰鬥力的超-7A?”

不是謝凱要瞎搞。

即將到達的蘇聯專家,不少來自雅科夫列夫設計局。

雅克-141的實驗還在持續,但是這專案,無法再進行下去了。

謝凱可不會眼睜睜地看著這樣的機會就這樣放棄了。

連最早搞出《物理衍射理論的邊緣波行為》這種隱身戰機基礎理論的彼得·烏菲切莫夫,謝凱都給搞回來了,自然不會放棄雅克-141的團隊。

如果無法跟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的專家們合作,最終只會便宜美國人。

美國人用來搶劫他們盟友的F-5系列,雖然談不上在三軸旋轉噴管設計等方面抄襲雅克-141,設計經驗,尤其是升力-巡航發動機的設計佈局,來自雅科夫列夫設計局,連 F-使用的F-119發動機,同樣受到了雅克-141使用的R-79發動機的影響。

謝凱深知這一切。

越到後期,垂直起降的超音速戰機所能提現的綜合作用也就越強。

僅僅靠著旋翼直升機,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無論怎麼發展,旋翼直升機要想如同噴氣式戰機這樣擁有超音速能力,難度實在是太大。

還不如搞以噴氣發動機為基礎的垂直起降的超音速戰機。

何況,旋翼直升機在隱身設計等方面也會受到很大制約。

“這技術難度太大,之前國內搞過,原本是準備以殲-6為基礎,結果搞了一陣,難度太大而放棄。”霍海源提醒謝凱。

“國內搞過?”謝凱真不知道。

他知道的就是在二十年後,國內為了發展兩棲作戰能力,開發兩棲攻擊艦後,兩棲攻擊艦出來了,結果沒有可以使用到上面的垂直起降超音速戰機,僅僅只能使用武裝直升機。

無論是防禦半徑還是作戰能力,都受到嚴重的限制。

“對,搞過。在68年,就成立了專門的課題小組,那也是全世界短距/垂直起降技術發展最火熱的時候,只不過,相比正常滑跑起飛的戰機,最終沒有多少成功的範例……”霍海源把當年國內搞短垂專案的情況告訴了謝凱。

目的就是告訴謝凱,這不是容易搞的。

連國際上那些基礎良好的國家,搞出來,也沒幾款可以投入實用的。

現在幾個國家服役的垂直起降戰機,技術已經落後,滑跑起飛的固定翼戰機,才是未來。

霍海源說的是有道理的。

目前要是搞這個專案,技術難度大不說,也會擠佔其他專案的經費。

可不管他怎麼說,謝凱都堅決反對:“現在發動機問題不大了,可以由楊偉團隊進行設計最佳化等,準備設計定型;以超-7乙為基礎,增加~4個升力發動機,不使用可偏轉噴管的渦扇發動機,以此解決技術問題……”謝凱的態度很明確。

沒有技術基礎,我們可以先搞難度小一些的。

國際上現有的垂直起降戰機,大多數都是老式設計。

符合未來發展的機型,雅克-141還在繼續試飛改進,最終甚至都不會定型就由於蘇聯解體發展不下去,給美國人做了嫁衣。

美國F-估計剛立項,F-5更是沒有影子。

現在就開始搞,才能避免以後兩棲攻擊殲沒有影子。

“搞什麼?你不是都說了,不瞎搞專案了?”謝凱剛回到首都的辦事處不久,嶽林就怒氣衝衝地找來了。

見面就憤怒地質問謝凱為什麼又要上馬新的專案。

“嶽叔,這可不是上馬新專案,而是改型啊。超-7的改型工作,肯定要持續不是?無論是氣動外型向隱身設計的改型,還是技術效能的提升……”謝凱一臉笑容。(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