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設定

秦代

10銅貝=一大布幣

四小布幣=一大布幣

一小刀=一大布幣 10枚

一大幣= 10枚

一大刀=兩大幣

一貫錢百布幣

購買力的話將現代的人民幣的一元作為一銅幣。

參考設定

平肩方足布

首部有穿孔,大小兩型,大型的錢文一般釋為“撫比當忻”,小型的錢文為“四比當忻”,其意思為“大幣當忻”,“四(小)幣當忻”。

大幣背文有“十貨”兩字,據有人考證,這是標明大布一枚值楚國銅貝(蟻鼻錢)10枚(也有人認為其文釋作“七”,意為7枚)。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布幣是先秦同期貨幣中流傳期較長的品種,它的形制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自殷周時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漢之後,布幣完全退出社會錢幣系統。布幣初期製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肖仿鏟工具;後期制作益精,首為實首進而為平首;足由尖足漸變為平足,繼而為圓足,並且考慮到錢幣的流通便利,出現單孔布、三孔布等幣型。幣孔的開鑿,便於繩穿提攜,易於流通

到了戰國時就形成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幣錢。“布幣”乍一聽去,好象是由布料製作而成的,但其實它也是一種金屬貨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有大、中、小三型。斜肩弧足空首布。布身兩肩下斜,因稱斜肩弧足空首布,或稱“削肩空首布”、“垂肩空首布”。這類異稱,以不用為妥。亦有大小二型。大型者,1980年3月,在河南省宜陽柳泉鄉花莊村出土一千七百八十九枚,通長78~88毫米,足距4551毫米,重18.6~27.2克(包括範芯)。小型者,面文多為地名。通長約70毫米,足寬約40毫米,重13克左右。

聳肩尖足空首布。布身聳肩、尖足、方襠或圓襠。長銎,銎內留有範芯。面背皆有三道平行直紋,有郭。多無文字,俗稱“無文大空首布”。少數鑄有簡單文字,多系數目字。形體大小不一。大者通長137~145毫米、足寬約65毫米,連範芯重35.3~37克。小者通長117125毫米、足寬約47毫米,重25.3~30.7克。

、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

二、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

三、趙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四、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五、王莽新朝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齊之法化一般長18.釐米,寬2.87釐米,重44.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釐米,最寬2.8-3釐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釐米,最寬2.8-2.9釐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釐米,寬2.6-2.9釐米,重42.3-47克

“右蟻鼻錢,舊譜曰‘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起,長七分,下闊三分,上銳者可闊一分,重十二銖

大幣背文有“十貨”兩字,據有人考證,這是標明大布一枚值楚國銅貝(蟻鼻錢)10枚(也有人認為其文釋作“七”,意為7枚)

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裡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資料的。

兌換關係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透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釐,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透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係,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準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釐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麵(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 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 1000文錢= 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宣告: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資料,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臺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噹噹,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準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餘。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準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準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準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釐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佈“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釋出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裡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