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憫農

劉辯和墨玉並沒有意識到——

原本已經筋疲力盡,竟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如常。

隨著兩人展開鏖戰,直至日落西山,這才罷手。

然,劉辯和墨玉均有驚奇的發現,各自體內的至陽、至陰之氣似乎更強了!

驚喜之餘,劉辯忍不住還要開車,卻反被墨玉制止。

眼下已經天黑,劉辯離開襄陽一整天,想來羅成、典韋、王伯當等人都快找瘋了。

劉辯對此,故作惡狠狠的抓了一把墨玉胸前的柔肉,"回去再收拾你!"

墨玉沒有言語,反倒倍感嬌羞。

盞茶後,兩人整理好衣服,翻身上馬,返回襄陽城。

...

對於劉辯和墨玉一塊返回,劉辯的解釋是,途中遇到外出找尋他的墨玉,所以才會一塊返回。

至於行兇殺人的'白髮魔女';,劉辯並沒有抓到,反而命令眾人繼續搜尋,反正最近無事,不能讓他們閒著。

次日。

劉辯命人趕赴益州,觀察邊疆異動,隨時做好禦敵準備。

...

不消三日,各地相繼傳來秋收的訊息。

劉辯、魏徵以及各位相關官員,趕赴田間檢視莊稼的長勢情況。

最終決定,命各地百姓準備好器具,兩日後即可秋收。

劉辯是攝政王,又是即將登基稱帝的皇帝,故而沒有趕赴長安舉行秋收大典,而是在襄陽城舉行。

實際,秋收大典只是禱告上天,預祝取得一個好收成。

劉辯知道這些是迷信,可身形古時,又身居高位,不得不依照古人的習俗,祈禱上天。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很快,隨著大典順利舉行完畢,各地開始愉快的收割莊稼。

劉辯雖然身居攝政王高位,但他也並未閒著,帶上王妃唐婉,一塊前往田間勞作,畢竟這是他們的習慣。

想當年,劉辯在劉表手裡奪過荊州,民心尚且不穩,只好透過身體力行去感染百姓,以便凝聚百姓們的心。

不成想,效果不僅極其的好,還促使劉辯與唐婉養成習慣,每年秋收都要與百姓們在一起。

縱使劉辯在外打仗,王妃唐婉依舊會與百姓們一同秋收,感受收穫的喜悅。

或許,今年有些不同。

為何這樣說?

秋收的第二天。

劉辯操-起農具,像模像樣的在田間勞作,忽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個小身影,正在撿拾遺落在地上的莊稼。

劉辯心中不解,並且由衷的感嘆,小小年紀就知道莊稼得來不易,不可謂是孺子可教啊!

"你,過來!"劉辯向低頭撿拾莊稼的小家夥喊道。

然,對方對方喊聲,本能的抬頭看向四周,卻發現四丈外看著自己的人,正是父王。

"父王是在叫兒臣?"

不等小家夥說完,劉辯驚奇的發現,那小家夥正是他的長子劉昌!

此時,劉昌懷裡抱著十餘支尺長黃豆杆,一副農家孩童的裝扮,如他父王一樣的帥氣。

劉辯對於兒子出現在此,心底不解之餘,已然想到是唐婉帶著他來的,於是邁步湊了上去。

"兒臣?你才多大?"劉辯忍不住笑道:"是你母妃,讓你來的?"

劉昌將懷裡的黃豆杆放在地埂上,像模像樣的作揖道:"回父王,是孩兒自己要來了。"

"哦?"劉辯聞言,心底卻忍不住想要埋怨唐婉,既然不是她讓孩子來的,怎麼會不命人看管,萬一不小心傷到可如何是好?

劉辯不僅護女人、護屬下,更加護孩子。

如果是唐婉讓劉昌體驗生活,劉辯不僅不會管,還會誇讚教育的好。

可唐婉沒讓他來,他劉昌卻自己跑來,還是在無人看管的情況跑來,萬一發生危險怎麼辦?

即便襄陽是大本營,誰又會知道沒有壞人潛入,對幼子不利?

儘管田間都是農戶,甚至是士卒,也絕對不敢保證有敵軍喬裝的可能。

"你為何要來?"劉辯再問。

"回父王的話,孩兒昨日聽到二弟在吟一首詩,想到其中的含義,就來田間勞作了。"劉昌如實說道。

小家夥竟想著來田間勞作?

劉辯忍不住想笑,卻再次問道:"那你倒是說說,劉哲吟了一首什麼詩?"

劉哲是蔡二姐的兒子,極具蔡氏儒士家風。

劉昌再度施禮,繼而效仿向來以文士自居的劉哲,將手背在身後,昂首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等劉昌吟誦完整首詩,劉辯反而陷入疑惑。

劉辯可以確定,這首《憫農》是他說的,卻著實想不起來對誰說過。

不過,劉哲小小年紀能夠記下來,著實難得。

更加難得的是,劉辯不僅會背誦,還能發自內心的理解其中的含義,顯然更加能等可貴。

"嗯。"劉辯故作思考,繼而說:"是首好詩,可你明白其中的含義嗎?"

"孩兒當然明白,否則定然不會來到田間勞作。"劉昌言辭肯定道。

"不錯,孺子可教,是父王的好兒子。"劉辯欣慰的說著,用食指刮了一下劉昌的小鼻子。

"父王在前割豆杆,若有遺落,記得拾起,萬萬不可浪費糧食。"劉辯說著,拍了拍小劉昌的肩膀。

"諾,孩兒謹記。"劉昌說著,像模像樣的作揖施禮。

旋即,父子二人一前一後,一個割豆杆,一個拾起散落在地的豆杆。

剛巧,秋收的季節,濃濃的收穫畫卷,被趕來田間的某位文士看在眼中、記在心底,回到家中連夜繪製一張《秋意濃》。

好巧不巧,劉辯父子二人正是畫中的主角。

遂,劉辯得知這幅畫之後,改名為《憫農》,轉贈給長子劉昌,命他切記珍惜每一粒糧食。

...

十天後。

隨著全民秋收,莊稼很快便收割完成。

剛巧就在這時,益州傳來訊息。

戚繼光的密信中稱道——

只有少數敵軍滋擾邊境,並沒有大股敵軍入侵。

事實上,確實如戚繼光所說,吳蘭駐守的綿陽、王玄策駐守的陰平、辛棄疾駐守的汶山,時常有小股敵軍滋擾,卻是再正常不過。

然,即使經歷過漢中之戰,整個益州的派別並未完全歸順。

比如,'土著';益州派就沒有歸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