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父兄臨朝

懇請大王代天子臨朝!

未央宮前的官員、將士、百姓,呼喊聲音之大,大有穿雲裂石之勢。

然而,此時處於宮外甬道裡的馬騰,攔截在甬道外的數千百姓,均有聽到呼喊聲。

頃刻間,百姓、將士們聞聲會意,無不屈膝下跪,山呼:“懇請大王代天子臨朝!!”

馬騰看著百姓與將士們的舉動,隨即看向望無盡頭的甬道,也跟著屈膝下跪。

由於聲音之大,導致長安城內其他地方的百姓均有聽到。

旋即,各地百姓不自覺的放下手中活計,面向未央宮的位置,屈膝作揖,不約而同的呼喊:“懇請大王代天子臨朝!!!”

接連數道響徹雲霄的呼喊聲,久久迴盪在長安城上方。

此刻,劉辯無論身前與身後,目之所及,皆是向他跪拜的官員、將士與百姓。

劉辯看著他的舉動,聽到他們的聲音,本想發出深埋內心已久的笑,得意的笑、期盼的笑、渴望的笑……

可是,這些人落在劉辯眼底,他卻笑不出來。

是,劉辯的目標是幹掉董卓,讓劉協讓位,當上皇帝,坐擁三千個妹子,每晚都不待重樣的。

然而劉辯卻意識到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該如何治理這個國家?如果對待他的子民?

即使麾下文有魏徵、蕭何、張昭、張良、荀彧、李績、荀攸等人,武有徐達、戚繼光、岳飛、秦瓊、韓世忠、韓再興、魯智深等人輔佐,可劉辯面對萬里河山,仍舊沒有做好一代帝王的準備。

至少,九州四海仍舊有戰亂,仍舊有不平,百姓流離失所,難以安居樂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百姓是國之根本,百年民生大計若不能穩妥處之,何以談論稱霸九州,做一代帝王?

再者,除了苟延殘喘的冀州袁紹,劉辯面前尚有大敵,兗州曹操、幽州公孫瓚、淮南袁術、揚州劉繇、交州士燮……

十有八九逃回幷州的呂布、不甘寄人籬下的劉備、志向遠大的孫策、戰亂未平的漢中、擾亂邊疆的羌胡、北疆烏桓、鮮卑、匈奴……

當然,還有“死而復生”的龍樹、身毒國、婆羅門教等等。

無論是強敵,還是潛在隱患,劉辯此時稱帝實屬下策,遠不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帝”,積攢一定的家底,再逐一解決所有隱患。

劉辯拿定主意,面向眾人拱手作揖道:“陛下東歸,生死未明,眼下朝局動盪,劉辯接受萬民之請,代天子攝政臨朝,他日陛下歸來,劉辯定當還朝政於陛下。”

“自即日,劉辯自封攝政王,暫代大將軍,此訊息廣佈天下,待陛下還朝,劉辯定當還政於陛下。”代天子行-事,劉辯只知道有個職位叫輔政大臣,可總覺得不夠炫,於是想起西周就有的官職——攝政王。

再有,史上最有名的“攝政王”要數滿清多爾袞,除了可以行使君主權利,還玩了孝莊(順治的母親),堪比太上皇。

劉辯說完,轉身面向未央宮,跪地叩首。

他日陛下歸來,定當還朝政於陛下?

即使劉辯真心流露,可眾人不這樣想。

到手之物,豈有歸還之理?

再者,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劉辯、劉協的所作所為,天下百姓有目共睹。

《論語》有言,三軍可奪帥也!

陛下不仁,攝政王理應取而代之!

“攝政王英明,我等叩見攝政王!”

“攝政王英明,我等叩見攝政王!!”

“攝政王英明,我等叩見攝政王!!!”

頃刻間,自宮-內至宮外,再到整個長安城,百姓們的呼喊此起彼伏。

數萬人的呼喊聲傳入劉辯耳中,使他的嘴角不由得漾起一絲笑意。

“君臨天下也不過如此。”劉辯心說。

叮!恭喜宿主,系統升級成功。

就在這時,劉辯面對腦海中突然響起的聲音,瞬間就懵了,完全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旋即,劉辯檢視系統,發現如今的系統已經升級為“4.0白銀版”。

“你、你啥時候升級的,我咋不知道?”劉辯心底極為不可思議的問。

“在宿主刺殺李傕之後,獲得全城百姓擁戴之時,也就是剛剛,全新獎勵將會陸續派發,請宿主注意查收。”系統發出電子音。

“我去,這個也太……”劉辯話音至此,開始檢視系統個人頁面,嘴上不自覺的喃喃:“不可思議了!”

是的,劉辯隨著初次引爆函谷關之戰開始,直到此時,系統剛好升級4.0白銀版本。

隨後,劉辯激動之餘,命岳飛、馬騰暫時遣散百姓,帶領官員們進入未央宮。

身為攝政王的劉辯,沒有坐在天子的位置,而是在右側放了一把胡凳,坐了上去。

殿上百官雖有不解,可顯然更加值得稱讚此行為。

“本王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回陛下,治理朝政。

第二件事,由於李傕坑殺數十位官員,導致官員空缺,八月初,重開月旦評、推舉孝廉,此事交於前太尉楊彪、襄陽張昭辦理。

第三件事,還是因為官員空缺,故而本王準備在襄陽建立附屬國,推舉襄陽魏徵、廣漢蕭何進駐六卿,此事……”

“代王,下官以為此事……”

不等某一個官員說完,反遭到淳于嘉遞過來一個眼神,促使嚥下後面的話。

劉辯聞言會意,繼而再次說道:“本王明白列位的意思,此事雖由本王提出,最終還需要與大家商議決定。”

頃刻間,大殿之上的官員們會意。

隨後,劉辯逐一列舉數項利國利民的舉措,需要殿上官員們相繼展開實施。

然而,在劉辯提出的數項建議中,除了排在首位的迎回陛下,其次便是在襄陽建立附屬國。

附屬,取依附之意。

可是,殿上眾官員皆明白,攝政王是想在襄陽建立小朝廷,所以才會迫不及待的推舉魏徵、蕭何。

不過,既然劉辯當上了攝政王,就要做出對朝廷有好處的事,相對官員緊缺,建立附屬國,舉薦官員反倒是情理之中。

******

初平三年(19年)六月初,“李傕之亂”徹底爆發,致使朝局動盪,唯,荊州弘農王率軍前來平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礙於獻帝迴歸東都,特推舉解除戰亂的弘農王臨朝,是為攝政王,史稱“父兄臨朝”。(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