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字大章,求票票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是某部的經典臺詞。也說明了人類的一個最大的夢想。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就對神秘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和想往。對人類來說,翱翔於星辰大海是與生俱來的夢想,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富有魅力的熱門話題,讓無數人為之心動。

不過要實現這個夢想卻是十分艱難的事情,星辰大海就在頭上擺著,可人類想要征服它的話,那麼首先就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下海也就是怎麼衝出地球,到達太空連海水都沾不到,那還征服個毛線啊

物理定律一早給出了幾項下海的關鍵要素。當物體達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就可最終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進入太空,這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物體達到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時,就能脫離地球的引力場前往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當物體超過每秒16。7公里的第三宇宙速度,就可離開太陽系前往浩瀚的銀河系中漫遊。總之,航天器的速度是掙脫地球乃至太陽引力的唯一要素,只要能達到宇宙速度,就能下海。

那麼下海關鍵就在於如何讓航天器獲得這個速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火箭。這也沒錯,火箭確實能達到這個速度,那麼多的衛星啊飛船啊,也都是火箭打上去的。而且它也是科技樹最低,人類最容易獲得的手段。

不過呢,用火箭發射航天器實在太貴了,這成本真心高的坑爹。比如在原時空的21世紀初,2007年2008年期間,如果用火箭把物品發射到地球靜止軌道的話,國際報價大約是每公斤平均2。1萬美元左右約800克黃金。

即使本位面的中國因為種種原因,發射的成本肯定更低,但算下來也不便宜了。目前中國最大的最新型的運載火箭升龍1型,已經可以把3噸載荷送上地球靜止軌道,但它的成本價也高達180萬華元。也就是說,不考慮人工場地裝置折舊等等什麼的,光是算火箭的錢,平均下來就是每公斤載荷600華元,按照此時的幣值是300克黃金。

這價格真心的太貴了但是化學火箭就這樣,一次性的東西用起來成本肯定不會便宜到哪兒去。

那麼有沒有更便宜的辦法呢那就想辦法用可重複使用的,比如什麼太空電梯反重力飛船等等。據說一旦太空電梯建成,進入空間的價格可以降低到使用化學火箭的四十分之一。不過這些東西的科技樹實在太高了,文德嗣根本搞不出來,至少幾十年內看不到希望。

那麼現階段唯一比較可行的辦法就只剩下一個質量投射器。質量投射器,也叫質量加速器,基本原理是利用反覆改變的電磁場來讓磁化了的物體加速並投射出去。原理和磁浮列車以及電磁炮相類似,說穿了就是一個超大號的電磁炮,或者是把自己射到太空裡去的磁浮列車。

把航天器當成炮彈打出去這個想法其實很早就有,科幻家凡爾納腦洞大開,就在從地球到月球裡面大膽的提出了一種名為哥倫比亞大炮的發射裝置,試圖用火藥爆炸的推動方式把載人飛行器當成炮彈一樣送到月球。當然,這種辦法太誇張了,就算大炮足夠給力,人體和裝置也承受不了那種加速度。質量投射器也是一樣,它也需要足夠長的導軌,才能把航天器的加速度提升維持到了一個能夠承受的程度。

本位面中國的質量投射器專案代號叫通天橋計劃,意思就是溝通天地之橋。因為有著許多後世的現成資料,其實這個質量投射器的計劃是從1909年就開始了,與化學火箭為主打的奔月計劃是差不多同時開始的。前者是由3309所航天電磁研究所牽頭,後者是由3301所火箭研究所牽頭。

通天橋也是一個超級工程,沒有個幾十年是搞不好的。所以一開始,3309所只是造了建了一個千分之一比例的小型質量投射器,暱稱小天橋,作為各種技術驗證和試驗用。雖然是小型,但也只是對比它的成品而言,其軌道也長達1000米,其實也就是一臺超大號電磁炮。

這座試驗性質的小天橋位於甘肅酒泉以北的戈壁荒漠內,和火箭研究所的試驗基地相距不遠。它是在1914年8月建成的,當月就開始進行運作試驗,專門配有一座發電廠為它提供電力。如果不算可以運作的衛星的話,先把物體打到軌道上去的應該航天電磁研究所而不是火箭研究所。在1914到1915年間,3309所就已經用他們那個千分之一比例的質量投射器打了多個物體到太空去了。

不過也只是普通的酬載而已,沒有打探測儀器上去。原因很簡單,小天橋的千分之一比例除了代表載荷重量只是千分之一外,加速度也是一千倍,大約是3000倍重力加速度3000g,約持續0。3秒左右。目前還沒有什麼儀器能夠承受這樣大的加速度之後還能正常運作,於是也就只能發射些實心金屬塊之類的物品,用來測測彈道燒蝕狀況與相關追蹤體系的完善程度,並研究改善高速飛行體的外型而已。

不過也就因為這樣,打上軌道的物體很快就落回大氣燒得乾乾淨淨,不會發出什麼訊號,因此也就不會被其他國家察覺。哪怕被各地的天文臺看到了,也不過以為是流星而已。

小天橋的大部分軌道是建在地下30米深,出口部分以小角度伸出地面40米高。最特別的是這條軌道是封閉式的,並且佈置了冷卻系統。在運作時裡面會抽成真空,實際上只是空氣極稀薄並不是絕對真空,這是為了防止載荷與空氣摩擦產生高溫損壞電磁軌道。

不過小天橋建成之後,3309所的進展就大大落後於3301所了。當3301所已經才策劃載人航天的時候,3309所在航天領域的工作幾乎還在原地踏步。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這裡面有幾個比較麻煩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正式版的通天橋太大了,哪怕是不考慮載人,只發射貨物上去,這軌道也要好一百多公裡長。否則的話,除非是運實心金屬塊,換做儀器類的東西肯定會被巨大的加速度g力直接壓壞的,比如要送衛星之類的精密上天的話,就必須慢慢加速,把加速度控制在30g以內,這就需要130公里長的軌道。如果載人的話,這長度就得增加十倍。

文德嗣的通天橋最終完成版肯定就是要可以用來載人的,而且他還打算讓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也能用。所以這需要延長加速軌道,降低加速發射時的重力加速度,使之能夠達到一般人也能承受的地步。當然,加速度越低,則軌道就越長,建造成本自然越高。按照計劃,將客運型航天器勻加速度設定在2。75倍重力加速度2。75g,此時需要的軌道長度即為是1486公里左右。加上前端的車站與檢修區,以及出口端的保護段,總長度即為1500公里。

這可是個不得了的大工程。當然,這只是通天橋的最終形態,它並不需要一步到位,修一段就可以用一段,就像鐵路一樣。長度不夠的時候用來運貨,夠了再來運人就好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哪裡修這個通天橋這個東西可不是一點點大,那裡都擺得下,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建的。在原時空的歷史上,這種載人版的質量投射器就是好幾個國家聯合修建的。沒辦法,一個國家的地盤不夠用,就算是大國,國土跨度足夠,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合適。

除了這兩個大問題之外,還有就是諸如能源超導材料超級電容等若干小問題,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都是天大的難題,但是對於文德嗣來說,也只能算是小問題,這些東西的配方和生產工藝都是現成的資料,只要生產工藝升級到了,就馬上可以實現。

所以,一直等到俄國革命,收復了安西地區之後,文德嗣才啟動了正式版的通天橋工程。這條計劃中的通天橋起點位於哈薩克中部,總長度1500公里,出口在新疆與蒙古的交界,阿爾泰山脈中的一座山峰上,出口海拔高度為3120米。另外,出於安全性和保密性,以及不影響地面的規劃,這個通天橋主體是在地下100到140米處,其涵洞直徑15米,也就相當於建立一條超長的地鐵。

這個工程從1919年4月正式開工,採用了多段施工法,中間一共設定了38個施工節點。到了1931年,坑道作業已經完成了大半。從1930年開始,從阿爾泰出口段200公里的電磁軌道系統敷設工程動工,到今年4月,這一段電磁軌道系統已經徹底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了。

共和2774年西元1933年9月19日,新疆,天路一號基地。

天路一號基地是在準噶爾盆地以北,地下85米的深度。它的對外出口有一條通往迪化烏魯木齊的鐵路,途徑克拉瑪依石河子等地,這條鐵路也是物資人員來往的主要途徑。這裡也是通天橋的第一個啟用的車站。

此時,文德嗣和幾位中央軍政高官都趕到這裡視察,並觀看一次實際發射。

現在他們正在圍觀一個像超大型炮彈一樣的東西,這東西直徑5米,長約25米,樣子就像一枚戰列艦用的風帽穿甲彈。這就是用通天橋發射的航天器,這種載具被文總命名為天車,眼下這個就是一艘試驗版的天車。

天車與磁懸浮列車的推動方式不一樣,磁懸浮列車只依靠車底軌道提供推力,天車的軌道是環形管道,上面配置了六組四軌推進器,也就是說,它的推力是同等級磁懸浮列車的六倍。

此時它正依靠強力電磁鐵懸浮在環形軌道中間,在它後面接了有一個類似車輪的輻射狀物體,但是只有輪軸與輪輻,沒有外圈的輪廓。這個是它的推進輪主要動力提供器,推進輪四面伸出的二十四根支柱末端的電磁鐵,伸入管道圓周上佈置的電磁鐵軌道裡,與其作用產生推力。

基地負責人韋墾在旁邊介紹道:文總,目前受軌道長度所限,還只能發射貨車,客車還要等幾年。這輛就是我們本次準備發射的飛天一型返回式貨車。貨車貨倉尺寸為直徑3。5米長18米,空重是15噸,最大載荷40噸。

也就是說,你們能把55噸的東西打上去總參謀長辛傑在旁邊問道。

韋墾答道:是的,不過這一次是試驗性質,我們並沒有在裡面裝太多的載荷,只有四枚北斗導航衛星,和兩個遙控機器人,總重量是35噸。

文德嗣問道:那麼它的最大載荷是多少還有天車的最大尺寸是多少

文總,如果通天路完全建成,滿載負荷能以標準2。75g投射全重720噸重的天車。目前這段軌道而言,我們能以20g的高速投射全重260噸重的天車。天車尺寸的最大長度為66米,最短為6米,最大直徑為12米,最小直徑為2米。我們上次發射的實驗無人飛船,就是最小尺寸的,重量1500公斤

嗯,你們此次發射的這個準備做什麼用文德嗣指了指眼前這個大號炮彈。

此次任務是敷設衛星和回收報廢衛星韋墾開啟旁邊的觸控式螢幕,點了幾下,出現一艘類似飛機的飛行器的三維動畫。這是飛天一型天車的展開形態,其實它就是一種類似太空梭的飛行器。天車本身帶有一定燃料,在到達地球靜止軌道後,它會繼續使用自身動力,把北斗導航衛星佈置在預定位置。然後按照計劃,它會用攜帶的機器人去回收處於同步軌道的三顆報廢通信衛星,將其帶回地面。

對了,韋總,你們還有幾種天車張立錚問道。

貨車有分單程式與返回式。單程貨車不考慮返回,結構簡單,可以運載更多的東西,把貨物送到之後,就會自動掉入大氣層燒燬。返回式又可細分為自由傘降返回以及滑翔返回等多種款式,依種類不同需要加上返回熱盾加強結構附加傘包控制器,甚至機翼與小型發動機等,因此返回式貨車的載重量會較低,具體需視種類而定。至於今後的客車則全都是回返式的

明白了,請繼續

各位首長,通天橋中間每公里分為一個區段,有氣閘區隔並已抽氣機維持真空。如果完全建成,會有1488個區段,1489個氣閘。天車在通天橋中發射時,將一路加速,前方一定距離內的氣閘開啟,經過的氣閘則關閉。一般來說,只有頭尾部分的區段需要讓天車出入,才需要常常開閉進行抽氣,中間的區段在完成抽氣後就是長期維持真空。

韋墾繼續介紹道:文總,我們的通天路系統中,很多效能都是動態的。比如貨車裝較輕的貨物時,可以用較高的速度入軌,這樣可以上到比較高的軌道。此外,如果裝較重的貨物,又或者是客車上面有特殊乘客需要較低的加速度,那麼我們也可以低速入軌,但此時在貨車與客車後方就必須接上一節火箭作為助推器了。鑑於安全考量,我們將會使用蜂巢式的固態火箭作為助推器。此外,貨車與客車本體後部也都附有固態火箭發動機作為輔助推力,這是在速度不足時加速助升用,以及在軌道上的移動改軌之用。

能源問題怎麼樣文德嗣繼續問道。

通天橋的能源系統是由超大型高能電池陣列與兩座充電用核電站組成。系統自帶的核電站是最新型的第四代氣冷快堆核電機組,擁有100萬千瓦機組四座,每充電4小時可以進行一次720噸滿負荷貨物投射,當然我們現在用不了這麼多電。目前也只建了一座核電站。

9點55分。天路一號基地控制中心。

這是一個相當先進的控制中心,風格非常的科幻,整個大廳以銀白和藍灰色為主色調。大廳裡有著上百臺計算機和許多儀器,還有許多超大螢幕,其中一個顯示著地圖,另一個則顯示著出口。還有以及一排排的小螢幕千餘個,顯示軌道裡每一個氣鎖區域內的狀況。室內還有多具攝影機,記錄著控制中心的情況,也紀錄著這段歷史。

文總,一切準備就緒韋墾報告道。

好,那就開始吧文德嗣點點頭。

眾多工作人員開始忙碌起來。

軌道測試正常。

氣閘測試正常。

飛天一號預備中推進系統接合完畢。檢查正常,飛天一號就位完畢。

倒數開始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飛天一號,發車

飛天一號無聲無息地滑了出去。此次投射是遙控的無人貨車,因此可以使用20g的較高加速度。飛天一號迅速的移動,以每秒接近200米的速度勻速遞加著,速度越來越快。

主螢幕上的鏡頭隨著飛天一號的前進迅速切換,始終緊緊跟著列車。牆上的燈號不斷閃動,代表天車經過的氣鎖區氣閘開啟又關閉。最後,畫面切換到出口。這組攝影機是用三重防彈玻璃保護,使其在面對音爆時仍能使用。

嘭位於阿爾泰山上的出口。突然發出一聲巨響,飛天一號以秒速九公里的速度衝了出來,帶著一大片的音爆雲。

天車在攝影機上只是一閃便縮成了一個光亮的小點,秒速九公里的物體肉眼幾乎難以追隨。在通天橋出口以西的一座山頂上有一座專門為此服務的雷達站,裡面有一具強力追蹤雷達,在飛天一號剛一飛出,就立即開始最終。

眾人立即將目光放向另外兩個螢幕。第一個是雷達站傳回來的雷達影象,第二個是這具追蹤雷達控制的長焦攝影鏡頭的追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文德嗣等人屏息靜氣地看著。

飛天一號脫離一號雷達站視野。高度80公里。

二號雷達站接手跟蹤。

飛天一號正常上升中,脫離二號雷達站視野。高度120公里。

三號雷達站接手跟蹤。

飛天一號即將脫離三號雷達站視野,高度230公里。

遠望一號衛星接手跟蹤。

飛天一號即將到達預定軌道。高度340公里,主發動機啟動,進行軌道修正。

在地面遙控下,飛天一號不斷的做著姿勢調整,修正執行軌道。

到達預定位置,開始敷設衛星

飛天一號的貨艙開啟,一隻機械手抓起一顆北斗衛星伸了出去,然後釋放。隨後,飛天一號給衛星傳送了一段啟用訊號,衛星按照程式啟動,展開太陽能電池板,開機工作。

北斗一號的訊號收到了一位工作人員驚喜的大叫,隨後立即把訊號發送到大屏幕,只見上面顯示出一行字:大家好,我是北斗一號後面還有個笑臉圖示。

啪啪啪大廳裡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一個多小時後,四顆北斗導航衛星敷設完畢,全部正常。隨後,飛天一號又開始回收報廢衛星。貨艙裡彈出了兩個課桌大小的機器人。說是機器人,但它們的樣子一點兒不像人,倒是更像蜘蛛,再加上尾部拖著一根連線到天車上的導線,看起來就更像蜘蛛了。

兩隻金屬蜘蛛靠著自帶的噴氣動力,很快接近一顆報廢的通信衛星,調整姿勢後用手上的吸盤牢牢吸住衛星的外殼。隨後,貨艙慢慢回收導線,兩隻金屬蜘蛛則起到姿勢控制器的作用,用自帶的發動機調整姿勢。十分鐘後,這顆衛星成功回收進貨艙。

接下來,三顆報廢的通信衛星回收完畢後,飛天一號開始返回。當天下午2點12分,飛天一號順利降落在天路一號基地的機場上。

當晚,文總在祝捷宴會上說道:各位,有了通天路,我們才算是從星辰大海真正的起步了的固態火箭作為助推器。此外,貨車與客車本體後部也都附有固態火箭發動機作為輔助推力,這是在速度不足時加速助升用,以及在軌道上的移動改軌之用。

能源問題怎麼樣文德嗣繼續問道。

通天橋的能源系統是由超大型高能電池陣列與兩座充電用核電站組成。系統自帶的核電站是最新型的第四代氣冷快堆核電機組,擁有100萬千瓦機組四座,每充電4小時可以進行一次720噸滿負荷貨物投射,當然我們現在用不了這麼多電。目前也只建了一座核電站。

9點55分。天路一號基地控制中心。

這是一個相當先進的控制中心,風格非常的科幻,整個大廳以銀白和藍灰色為主色調。大廳裡有著上百臺計算機和許多儀器,還有許多超大螢幕,其中一個顯示著地圖,另一個則顯示著出口。還有以及一排排的小螢幕千餘個,顯示軌道裡每一個氣鎖區域內的狀況。室內還有多具攝影機,記錄著控制中心的情況,也紀錄著這段歷史。

文總,一切準備就緒韋墾報告道。

好,那就開始吧文德嗣點點頭。

眾多工作人員開始忙碌起來。

軌道測試正常。

氣閘測試正常。

飛天一號預備中推進系統接合完畢。檢查正常,飛天一號就位完畢。

倒數開始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飛天一號,發車

飛天一號無聲無息地滑了出去。此次投射是遙控的無人貨車,因此可以使用20g的較高加速度。飛天一號迅速的移動,以每秒接近200米的速度勻速遞加著,速度越來越快。

主螢幕上的鏡頭隨著飛天一號的前進迅速切換,始終緊緊跟著列車。牆上的燈號不斷閃動,代表天車經過的氣鎖區氣閘開啟又關閉。最後,畫面切換到出口。這組攝影機是用三重防彈玻璃保護,使其在面對音爆時仍能使用。

嘭位於阿爾泰山上的出口。突然發出一聲巨響,飛天一號以秒速九公里的速度衝了出來,帶著一大片的音爆雲。

天車在攝影機上只是一閃便縮成了一個光亮的小點,秒速九公里的物體肉眼幾乎難以追隨。在通天橋出口以西的一座山頂上有一座專門為此服務的雷達站,裡面有一具強力追蹤雷達,在飛天一號剛一飛出,就立即開始最終。

眾人立即將目光放向另外兩個螢幕。第一個是雷達站傳回來的雷達影象,第二個是這具追蹤雷達控制的長焦攝影鏡頭的追拍。

文德嗣等人屏息靜氣地看著。

飛天一號脫離一號雷達站視野。高度80公里。

二號雷達站接手跟蹤。

飛天一號正常上升中,脫離二號雷達站視野。高度120公里。

三號雷達站接手跟蹤。

飛天一號即將脫離三號雷達站視野,高度230公里。

遠望一號衛星接手跟蹤。

飛天一號即將到達預定軌道。高度340公里,主發動機啟動,進行軌道修正。

在地面遙控下,飛天一號不斷的做著姿勢調整,修正執行軌道。

到達預定位置,開始敷設衛星

飛天一號的貨艙開啟,一隻機械手抓起一顆北斗衛星伸了出去,然後釋放。隨後,飛天一號給衛星傳送了一段啟用訊號,衛星按照程式啟動,展開太陽能電池板,開機工作。

北斗一號的訊號收到了一位工作人員驚喜的大叫,隨後立即把訊號發送到大屏幕,只見上面顯示出一行字:大家好,我是北斗一號後面還有個笑臉圖示。

啪啪啪大廳裡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一個多小時後,四顆北斗導航衛星敷設完畢,全部正常。隨後,飛天一號又開始回收報廢衛星。貨艙裡彈出了兩個課桌大小的機器人。說是機器人,但它們的樣子一點兒不像人,倒是更像蜘蛛,再加上尾部拖著一根連線到天車上的導線,看起來就更像蜘蛛了。

兩隻金屬蜘蛛靠著自帶的噴氣動力,很快接近一顆報廢的通信衛星,調整姿勢後用手上的吸盤牢牢吸住衛星的外殼。隨後,貨艙慢慢回收導線,兩隻金屬蜘蛛則起到姿勢控制器的作用,用自帶的發動機調整姿勢。十分鐘後,這顆衛星成功回收進貨艙。

接下來,三顆報廢的通信衛星回收完畢後,飛天一號開始返回。當天下午2點12分,飛天一號順利降落在天路一號基地的機場上。

當晚,文總在祝捷宴會上說道:各位,有了通天路,我們才算是從星辰大海真正的起步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