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2761年西元1920年7月15日,維也納。

在國會大樓門前的廣場上,伴隨這奧匈國歌天佑皇帝的音樂聲,雙皇冠旗緩緩落下。這面國旗被取下之後,被交到斐迪南五世手裡。

在場的人都注意到,今天斐迪南五世的表情相當麻木。隨後,一面新的代表奧地利帝國的紅白紅國旗冉冉升起。

是的,奧匈帝國沒有了,在今天正式解體了。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斐迪南五世竭盡全力也無法挽回局面,經過一個多月的扯皮,奧匈帝國轟然倒塌。

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出現了三個新的國家。

其一是匈牙利共和國,匈牙利人如願以償的取得了獨立,當年要不是維也納當局的妥協,他們在普奧戰爭後就獨立了。本位面沒有特裡亞農條約,所以這個匈牙利比原時空的大多了,是包括了特蘭西瓦尼亞半個塞爾維亞和部分克羅埃西亞在內的大匈牙利,面積有35萬平方公裡,還有一部分出海口。匈牙利原本是想玩君主制,但搞笑的是他們卻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國王,再加上社會矛盾激化,權貴們為了減少不滿,就改為共和制了。首屆總統是原奧匈帝國海軍上將霍爾蒂米克洛什。

其二是摩拉維亞共和國,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這對好基友也是早就想和奧匈分家,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這個國家雖然還不到13萬平方公裡,但捷克的工業產量就佔了帝國工業總產量的80。

其三就是奧地利帝國了,斐迪南五世的政治手腕總算還可以,在沒了匈牙利人和捷克人搗亂之後,其他地方的鬧騰他還是有辦法解決的。在進行了一番妥協讓步之後,斯洛維尼亞和部分克羅埃西亞以及波黑都留了下來。但是新的奧地利帝國也變成了一個聯邦制君主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波黑都有很高的自治權。

這麼一折騰下來,原本算得上二等列強的奧匈帝國,也就成了三個互不統屬的三流國家。而奧地利也徹底成為德國的小弟,再也沒有以前的平等地位了。

但奧匈的分裂絲毫不讓人意外,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他們的分裂無非是個時間問題。能在大戰之後才分家,這已經是斐迪南手腕給力了。

這個分裂的禍端是老早就埋下的,準確的說,這個國家從來就沒有真正的統一過。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但這個國家也是相當的奇葩,伏爾泰曾經吐糟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因為它在歷史上未有過正統的根源與名號,與前羅馬帝國也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它的統一也只是表面現象,其實它的統治完全是中世紀式的,皇帝沒有實權,實際權利掌握在300多個大小領主手中,統治嚴重分裂,國力很差,實際上不能稱作帝國。

13世紀開始,帝國皇位長期被奧地利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據。但是這個家族卻並不是靠實力取得的這個地位,而是完全靠連續n代的聯姻來實現,所以江湖人稱下半身堡,可謂名至實歸。按照中國的說法,這種完全靠小丁丁和小oo建立的國家,就是典型的得國不正,沒人服氣。歐洲人或許不知道這句話,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相同的想法,老伏的吐糟就很明白了。

1806年,奧地利被拿破崙車飛了,哈布斯堡家族被迫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這樣,下半身堡的底褲就被拿破崙扯掉了,再加上20世紀民族主義興起,於是帝國內的那些地盤都開始不穩了。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德意志人在整個帝國人口中,只佔了23,不到四分之一,無論文化還是實力都不佔優,自然鎮不住場子。

即使後來改為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然而並沒有卵用。因為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不佔統治地位: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佔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

奧地利部分的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文尼亞人和意大利人都試圖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

雖然在本位面,奧匈跟著德國一起放了衛星,把烏克蘭波蘭部分給放了,使得國內不穩的局勢得到了一定好轉。但這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是平時,可能還有辦法慢慢整合。但奧匈卻沒這個機會,因為連續幾年的歐戰和瘟疫,奧匈帝國的社會矛盾和也激化到極限。

德意志人就算了,但其他民族可並不怎麼願意給下半身堡賣命。好吧,如果是順風仗或者時間短也就算了,但這場歐戰卻偏偏是拉鋸戰消耗戰,幾年打下來都受不了啦。再加上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局面更是不堪。

最重要的是,下半身堡在戰爭中已經把他們幾百年積累的威信消耗殆盡,大量的國家財富都消耗在戰爭中,沒有賠款,沒有補償。奧匈在戰後的經濟急劇下滑,於是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內部問題,尤其是開始變得空前激烈起來。

首先就是匈牙利鬧著分家,然後波希米亞也跟著鬧起來,其他民族也跟著鬧起來。斐迪南皇帝現在是一個頭三個大,他非常清楚,要是這件事處理不了,搞不好這個帝國就會徹底分裂解體。

但是他現在也無力解決,奧匈本來就只算是二等列強,國力有限,在戰爭和瘟疫已經耗空了,現在哪裡還有精力和資金來解決這種事情。

於是奧匈帝國終於撐不住了,大家就散夥了。

不過呢,現在各國也顧不上看奧地利的笑話,各國家裡都還有一大堆破事呢。

首先是西班牙大流感還在持續中,雖然情況比起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爆發期有所好轉,但仍然不但掉以輕心,天知道它會不會殺個回馬槍。

其次就是戰後重建了,各個參戰國都損失慘重,尤其是英法這兩帶頭大哥,和義大利這個站錯隊的倒黴蛋,不管是殖民地還是本土的損失都遠遠超過原時空的同期歷史。俄國暫且不說,英法意三國的本土損失是最慘的,他們被敵人佔領的都是各自的精華區。

英法的大首都區都已經成了一片廢墟,二德子把倫敦和巴黎以及附近地區,所有值錢的東西,有用的東西都搬走了。甚至就連工廠都不放過,朴茨茅斯和倫敦的造船廠被德國人拆得乾乾淨淨,打包帶走了。

義大利的首都雖然保住了,但是他們最重要的北方工業區,卻落入了日本蝗軍的手裡。這可是名副其實的蝗軍,德國人好歹還要點兒臉,只是搶值錢的東西,對平民的衣食和日用品還看不上。可窮瘋了的日本人是什麼都搶,無論是國家和企業的生產資料,還是平民的衣服食品傢俱,只要是他們能搬走的,統統都搶。凡是大日本蝗軍所過之處,就如水洗一般乾乾淨淨。

別的不說,單單是這些地區的重建工作,以及難民安置和返鄉,都是無比頭大的事情。這可不是幾十個,幾百個人,而是幾百上千萬而且,還有從殖民地徵召的那些部隊,以及美日的遠征軍,也得要趕緊送走,這又是幾百萬人的長途運輸。

德奧美日這些沒被敵人打到本土的國家相對輕鬆一點,但也好不到哪裡去。連續幾年大戰,國內的經濟情況已經極為惡化,同時長期的偏重軍工,也造成了國內產業的嚴重失衡,這些都需要花很多精力去調整。眾多陣亡將士的撫卹傷殘官兵的安置,都是很頭疼的事情,在這個節骨眼上絕對不能出問題。要知道,現在民間的不滿度已經積累到極點,要是不小心,說不定就爆炸了。

不過要說頭疼的話,現在還是英國人最頭痛了。戰爭帶給本土的傷亡人數就接近千萬,這是實實在在的死光了一代人。而且這還沒完呢,瘟疫現在不是還沒停嗎,天曉得還要持續多久。還有就是殖民地問題,土著猴子們現在雖然暫時消停了,但那都是看在瘟疫份上,等到瘟疫一過,絕對又是到處起火的場面。

現在英國人頭一次覺得,自己搶的地盤太多了。在經歷了如此殘酷的一戰之後,已經死光了一代人的鴉片牛,可再也沒有以前壓制全球的信心了。

戰爭期間被同盟國奪取的英屬索馬利亞蘭和英屬東非肯亞和烏干達,雖然已經被中國人奪回了大半。但是現在有個問題,對於原屬英國人的地盤,中國人倒是願意按照約定歸還英國,當然英國也要准許中國在當地勘測礦產和採礦,按章交稅即可。

但意屬索馬利亞蘭,中國就不肯給了。他們聲稱自己已經盡到了協約國成員的義務,擊退了同盟隊,幫助英國收復了被佔殖民地,這些事情已經足夠盡到成員國義務了,所以意屬索馬利亞蘭就理所當然的是中國的戰利品。當然,中國事先有協議不在非洲擴大地盤,但是可以讓意屬索馬利亞蘭獨立啊。

英國人當然不幹,雖然中國人說得很有道理,但意屬索馬利亞蘭地盤不小,英國是絕對不願意交給中國的。中國的擴張已經很多了,再擴大還得了意屬索馬利亞蘭獨立這話騙鬼去吧,就算獨立了,也還不是個衛星國。這種把戲怎麼瞞得過牛牛而且,這塊地盤牛牛自己也想要的。

於是雙方就在為這事扯皮,中國後來的條件是:我們把意屬索馬利亞蘭給你們可以,但是必須用其他地盤來換。不在非洲擴張不是可以,但要有其他地方來補償,否則我們是絕對不會交出戰利品的

貝爾福閣下,此事絕無可能意屬索馬利亞蘭是我們付出眾多犧牲才得到的戰利品,你們一句話就想奪走嗎中國外交部長卡富爾毫不客氣的說道。

部長閣下,我們可以用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交換。英國外交大臣阿瑟貝爾福說道。

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就要換意屬索馬利亞你們也太會做生意了卡富爾一臉諷刺的說道:我們可以接受的條件是馬來半島。

貝爾福搖搖頭說道:部長閣下,您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大英帝國絕對不會放棄馬來半島安達曼群島,這是帝國的底線

那不行,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是絕對不夠的,必須再加點兒別的。卡富爾可沒那麼容易唬住。

最多再加科科斯群島和塞席爾群島

太可笑了,這不可能

然後雙方就開始了緊張的討價還價。英國人用印度洋的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科科斯群島塞席爾群島阿米蘭特群島查戈斯群島聖誕島,以及太平洋的吉爾伯特群島吐瓦魯群島斐濟群島湯加群島,交換中國佔領的意屬索馬利亞。

這個時候的世界各國對於島嶼遠遠沒有後世那麼重視,雖然他們也不會嫌多,但如果在有了大陸地盤的選擇,那麼他們是絕對不會選海島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就算原時空的二戰時期,英國人也有用了50個島子去換美國同等數量舊驅逐艦的事情,雖然這筆交易有拖美國下水的用意,可他們卻沒有用一寸大陸的地盤去做交易呢,這就說明在英國人眼裡,大陸地盤的重要程度和價值是遠遠高於海島的,海島什麼的都是雞肋,是可以交換的東西,這就是歷史的局限性。當然,這海島也不能太大,比如紐西蘭他們就無論如何是不會拿出來的。

而英國人現在拿出來的都是小島,加起來還沒意屬索馬利亞蘭的十分之一大。再說現在戰後的英國也沒有精力去管這些雞肋一樣的小島。其實只要想想也能理解英國人的想法,這些島子散佈在兩大洋上,要開發的話實在太累了,而且也沒啥好開發的。要是在以前,還能作為長途航海的歇腳點和補給點,但現在的船舶技術已經不需要了。最重要的是,英國認為自己在這些島子附近都有大陸基地,少了這些島嶼也根本不影響大局。

於是,交易達成。雙方皆大歡喜,英國人終於把中國的觸手擋在了非洲大陸之外,雖然付出了一堆島嶼的代價,但卻得到了意屬索馬利亞這塊垂涎已久的地盤,這樣他們在東非的地盤就完全連在一起了。

而文德嗣也覺得很划算,中國得到這批島嶼之後,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掌握就更強了。至於索馬利亞這種地方,先丟給英國佬好了。非洲這種地方可沒那麼好開發,要不也不會直到21世紀初,這裡都沒啥起色。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