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2757年西元1916年3月18日,漢京市。

在漢京市南郊靠近襄陽的位置,有一片佔地上數千畝的警備區,有一個乙種營擔任護衛工作,戒備十分森嚴,這裡就是中國工程院三十六分院所在地。工程三十六院是以計算機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研究為主,分為一所計算機主體二所計算機外設三所人工智慧四所機器人五所軟體等八個研究所。

今天,三十六分院迎來了中國總統中國科社黨主席文德嗣的視察。這是因為他們在計算機的發展上,有了新的突破性進展。

此時,在中央實驗大樓的會議室的,文德嗣拿著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透明卡片左右端詳著。卡片上有著極為複雜的線和點,看起來就像一幅迷宮圖

他看了一會兒問道:這就是我們的第一代積體電路處理器

分院長馮遠徵連忙答道:是的,文總。這就是我們第一款實用化積體電路中央處理器。我們分院的計算機研究所經過四年的奮鬥,途中經過幾款次型發展,終於成功整合了第一款可以實用化的8位元積體電路中央處理器。這顆晶片整合了4000個左右的電晶體,採用16bit位址線,可以定址到64k記憶體,使用同樣由積體電路造出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晶片憶體片,工作頻率為0。5mhz。

說著,他拿出一份資料遞給文德嗣。

文德嗣仔細瀏覽了一遍資料上的實驗記錄資料,最後拍板道:嗯,很好,那麼這款中央處理器就開始定型生產吧。

根據那些實驗記錄資料,文德嗣的評估,其整體計算能力大約和原時空中的tel公司的c8008八位元處理器相近,但是記憶體定址能力達到c8080的等級。

不過也只是計算效能相近而已,體積相差就大了。比起原時空tel出品的只有拇指大小的8008,三十六分院拿出的這款處理器可是有整個撲克牌大小,面積達到8008的十倍以上,功耗與熱量也高的多。文德嗣也知道這是工藝技術上的限制造成的,工藝水平這種東西必須依靠時間積累,就算有著後世技術的完整資料,也需要一個消化過程,一時半會兒是不可能達到後世的水平,急不得的。雖然依靠基地內的那些23世紀的裝置,完全可以製造更先進的產品,不過那就太不合算了,這些裝置可是沒有補充的,玩壞了就沒了。如果用來直接做產品是很浪費的行為,用它們製造機床等生產裝置才是最合理的利用手段。

所以文總也沒有要求太多。無論如何,這總算是一款可以實用化的8位元處理器,終於讓他看到pc的曙光。這款處理器被定名為2757081型,也就是共和歷2757年式8位元處理器一型,簡稱57081型。雖然這東西做出的pc肯定又大又貴,但他現在有的是錢。

是,文總。我們準備在新一代的河圖五型計算機上採用這款處理器馮院長高興的說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中國現在計算機的型號都是河圖,河圖一型到四型都是電晶體計算機。現在積體電路中央處理器出來了,從五型開始,計算機這個產品就算是正式進入了積體電路時代了,這就是第三代計算機。

這比起原時空要提前50多年。實際上相對於其他科目,如材料能源等,電子技術這塊的提升速度要快得多,基本上只要有一項技術突破,效能就會有飛躍性的提升。當然,這種速度也是開始階段,到了後面速度也就沒這麼快了。

文德嗣微笑著點點頭:只是計算機本體也不行,終端輸入輸出等附屬支援裝備也要跟上才行。這些新型計算機先配置給各個研究所中央計算局進行普及,另外還要加快開發軍用型號,我記得軍艦上現在很多還是河圖三型吧

旁邊的軍務秘書顧曉媛說道:是的,文總。除了我們建造中的孫武級戰列艦和夏朝級航空母艦採用了河圖四型,其他的都還是河圖三型。而且護衛艦以下的艦種因為空間不夠,都還沒有安裝計算機。

文德嗣說道:軍用型號最重要的是穩定性和耐用性,防震防潮,這些問題你們要想辦法解決。計算機對於軍事領域非常重要,你們在這方面要加強力度。

是,文總,我們會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爭取讓軍隊早日用上新型計算機馮院長連忙答應。

接下來,馮院長又介紹他們現在的任務。除了這款可以正式拿出來應用的處理器外,計算機研究所已經在研究更好的處理器了。其研究方向有兩個,其一是塞入更多電晶體,造出效能更強,體積更小的八位元處理器;其二是下一代的十六位元處理器。據馮院長介紹,這次應該不用等太久了。

文德嗣龍顏大悅,他立即大筆一揮,給相關研發人員發下獎金,從三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其平均月薪是300元,總共花出去兩千多萬元。然後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繼續研發下一代產品。同時告訴他們,這一代計算機量產後,到時研究院以技術和專利入股,享受提成,而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能拿到相應的股份。

這裡簡單說一下本位面中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從一開始,文德嗣就放棄了電子管計算機,因為他覺得這種東西實在不給力。因此在半位面的中國,是直接從電晶體計算機開始的,電子管計算機僅僅是作為技術儲備,當然等以後有了機會,這些東西也可以拋出去買高價。

計算機研究所於1908年做出的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使用第一代電晶體,約有一個辦公桌的大小,電晶體數量約2500個左右,每秒可執行5萬次計算。這是種進行4位元運算的計算機,同時配有相應的讀卡機,大致相當於原時空的tel4004的大型版本。命名為河圖一型。不過它的製造數量不多,只是每個研究所配了幾部,計算機所自己配了十部而已。另外還有十幾部軍用型主要作為彈道計算機,配備給重炮旅和要塞炮部隊。這主要是練手用的,再它的價格也不太理想。

1910年二代電晶體出來以後就不一樣了。此時出來的是8000個電晶體構成的八位元運算系統,擁有32k容量的磁芯記憶體,體積大約是兩個辦公桌上下疊起來的大小,同時配有完整的人機介面,滑鼠鍵盤顯示屏小喇叭,讀卡機,甚至還有一個7寸21cm的超大軟碟機。不過此時要實現後世計算機的很多功能都還不現實。這就是河圖二型,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十二萬次,這也是第一種上艦的計算機。

更重要的是,這一代計算機把硬體規格固定下來,區分出實體與邏輯兩層,又在系統層中規劃出作業系統核心驅動程式與應用程式三層,並成立計算機軟件研究所三六〇五所,開始進行作業系統的規劃與撰寫。同時進行組合語言轉二進位碼的規格書與相關組譯器的製作,以及一些基本檔案格式與文字編碼的規劃制定。比如說字元編碼,ascii是絕對不用的,直接用16位編成的unide萬國碼,省的後來還要到處轉碼。而後兩者的測試那是最初的作業系統完成之後的事了。研究所將這八位元電腦的八個符號以八卦表示,同時規定以後的暫存器位址線與匯流排,需以八的二倍數上翻,以達到向下兼容的目的。

1912年底所有相關支援軟硬件全部完成,作業系統第一次上線,組合語言組譯器經過幾次測試修改也完成了。計算機軟件研究所花了幾個月,利用後世資料和主控電腦小扉扉的處理能力,開發出了視窗作業系統稱為洛書01型作業系統,以及上百個個應用程式,例如配合撰寫組合語言的文字編輯器彈道計算器科學計算器以及各種指揮管理軟件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開發出了幾個簡陋的小遊戲,譬如吃豆豆打磚塊小蜜蜂等等,另外當然不能忘了非常經典的俄羅斯方塊了,當然在本位面這個遊戲被重新命名為河洛方塊。

然後開始建立工廠全力生產這種電腦,除了配置所有的研究機構和計算中心,還有中央銀行等政府部門,以及軍隊。當然,這些電腦對外還是保密的。文德嗣不是不知道這東西的商機,但是現在放出去影響太大,因此先僅對內公佈。而這東西一出現就廣受各個單位的歡迎,它的高速計算能力也就罷了,大家更喜歡的還是上面附的那幾個小遊戲。

隨後的河圖三型,是在1913年定型並投產的。這款計算機採用了第三代電晶體,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它的大小和河圖二型差不多,但是電晶體數量增加到了12000個,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二十四萬次。

次年的1914年底又推出了效能更好的河圖四型,這也是中國最後一種電晶體計算機,它整合了二萬個電晶體,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四十萬次。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