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把銅劍,顏色青中泛黃,劍身有鏽跡,但是不多。當然銅鏽的多少不是判斷銅器年代的依據,有些新東西在潮溼的泥土裡埋那麼幾年,照樣鏽跡斑斑,於是不少人就上當了。

伍子搞古玩也有這麼幾年了,當然不會只看鏽跡,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古劍的外形和紋飾上。這把劍長有60釐米,寬4釐米多一點,銅質還算精良,前鋒內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刃線界劃分明,製作比較工整。從銅的質量看,應該是青銅,所謂青銅就是銅錫合金,春秋以前應用廣泛,所以人們又稱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為青銅器時代。銅質也可以作為銅器的斷代依據之一。

這些還不足以判斷這把劍的年代和價值,他又把注意力放在劍身近格處的鑄銘上,這把劍的銘文還十分清晰: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伍子心裡一激靈,差點坐在地上,吳王夫差,這不是春秋霸主之一嗎。他的寶劍那還了得,即便算不上國之重器,起碼也是一級文物。按照國家規定,清朝以前的青銅器是不允許買賣的,個人可以收藏,但不能交易。這個攤主竟敢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倒賣一級文物,這不是找死嗎。他吃了熊心豹子膽?還是這東西本來就是假的?還是他不知道賣這玩意兒犯法?

這把劍要是真的,伍子根本不敢買下來,誰買誰犯法,搞不好十年八年就得往監獄裡過。這也是這麼多人只圍觀不問價的原因,搞收藏玩的是興趣,把自己玩進大牢裡,那可就過頭了。反過來,這把劍要是假的,也就沒有了收藏的必要,如今的古玩市場,假東西滿天飛,伍子自己的假貨還賣不完,哪會收別人的假貨。

總之一句話,這把劍無論真假,伍子都不可能去染指。就此離開吧,還真不甘心,伍子心亂如麻,明知道這東西燙手,明知不可能得到,就是不忍心離開。這就是古玩人的心魔,一旦遇到好東西,就跟吸毒者遇到鴉片一樣,欲罷不能。

提起“吳王夫差劍”有人可能不知道,不過提起吳王夫差的老對頭越王勾踐的寶劍,名頭可就大了。“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荊州,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絲毫不見鏽斑,並且鋒利無比,曾經一劍劃破20多層複印紙。現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館,堪稱中華第一寶劍。

與“越王勾踐劍”齊名的兵器當屬“吳王夫差矛”了,這把矛頭沉睡地下兩千多年,仍然鋥亮如新、鋒利無比,不能不說是個奇蹟,現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關於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的淵源,這裡還要補充幾句——

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hélǘ)在“檇李之戰”中敗給越王勾踐,傷病而死。闔閭臨死立兒子夫差為太子,對他說:你會不會忘記勾踐害死你的老爸。夫差回答說:兒子不敢,三年之內必給老爸報仇!

夫差這話也不是吹的,兩年以後果然生擒越王勾踐。勾踐忍辱負重,把大美女西施姑娘貢獻給夫差,才算保住了小命。勾踐帶著老婆孩子還有謀臣范蠡、文種,整天給夫差放羊喂馬、搓澡擦背,在皇宮裡伺候夫差。勾踐的服務態度終於博得了夫差的歡心和信任。三年以後,夫差答應放勾踐回國。這時候吳國大將伍子胥就勸說夫差,說陛下呀,你千萬不能放勾踐回國,這傢伙狡猾異常,又有范蠡、文種這樣的能人輔佐,一旦回國咱們可就控制不了了,搞不好他還得造反。這時候的夫差已經完全拜倒在西施姑娘的石榴裙下,根本不聽伍子胥的良言。後來夫差找機會,賜了伍子胥自殺。

勾踐回到越國之後,積極準備反攻吳國,三年澡可不是白搓的,得讓對方付出代價。所謂的“臥薪嚐膽”就是從這時候來的。公元前473年,勾踐趁吳國後方空虛,一舉攻破吳國都城,殺死太子,夫差見大勢已去,反過來向勾踐求和,范蠡說什麼也不答應。夫差沒有辦法,自殺殉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的恩怨,以勾踐的最後勝出而了結。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一起,被列為春秋霸主。

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對老冤家,生前鬥了一輩子,熟料兩千多年以後,拿手的兵器竟存放在了同一個地方(湖北省博物館),靜靜的和睦相處。歷史跟這兩位當年叱吒一方的霸主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無獨有偶,“越王勾踐劍”出土的墓地和“吳王夫差矛”出土的地方相距只有兩公裡,兩把兵器實際上早已和平共處了兩千年。賞古物,憶古人,品人生百味,這或許是搞收藏最大的樂趣吧。如果不是搞收藏,兩個歷史上不通水火的風雲人物,遺物又怎麼會相聚一起。吳越兩位霸主的遺物,如何會埋藏在荊楚大地?兩把蓋世兵器為何埋藏地點如此之近?這些問題要等著我們考古學家一點一點去考證了。

相比“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的名聲鵲起,知道吳王夫差劍的人恐怕不多,有人甚至不知道吳王夫差也有寶劍傳世。事實上吳王夫差不僅有寶劍傳世,而且數量還不少——

湖北襄陽、河南輝縣和洛陽分別出土過一把吳王夫差劍,劍身腐蝕較為嚴重,不過“攻玫(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的銘文還清晰可見;山西峙峪出土過“吳王光劍”,山西代縣蒙王村出土過“吳王夫差鑑”,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過“吳王光鑑”……

清代學者阮元在《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裡也著錄有一把吳王夫差劍,據說被濰縣著名收藏家陳介祺所收藏;臺灣收藏家**、王淑華也收藏有一把精美無比的吳王夫差劍,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教授也收藏有一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也藏有一把;

另外,民間無意中發現的吳王劍也不少:1965年,在山東平度縣廢品收購站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1976年,河南輝縣百泉文物保管所從廢銅中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1974年,安徽廬江縣農民在開挖水渠時,無意發現一把吳王劍;1991年,山東鄒城市農民在整修地堰時也發現一把吳王劍;

粗略的數一下,現在存世的吳王夫差劍達十幾把之多,也難怪,吳王夫差本就是窮兵黷武之輩,他的寶劍在全國各地出土也不為奇。這也是伍子依依不捨的原因,既然吳王劍不止一把,那麼眼前地攤上這把有可能也是真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所有已知的吳王夫差劍當中,除了臺灣收藏家**、王淑華手裡那把還算完美之外,其餘都有瑕疵,要麼折斷、要麼腐蝕嚴重。相比之下,地攤上出現的這把無疑是最完美的一把。劍身沒有多少腐蝕,紋飾和銘文清晰可辨,劍刃鋒利,看樣子能吹毛利刃。收藏這麼一把精美絕倫的古劍,是多少收藏家做夢都想的事,東西就在眼前,由不得伍子不心動。

“老鄉,你這把劍是怎麼來的?”伍子把眼神從古劍上移開,露出一臉的真誠,對攤主說道。

攤主是個六十歲上下的老農,一身土藍色中山裝,皺皺巴巴裹在身上,手上和臉上佈滿滄桑的皺紋。怎麼看怎麼不像文物販子。聽到伍子問話,老人用濃重的河南鄉音回答道:“這是俺在菜地裡挖出來的,俺們家種大棚,挖土時挖出來的。這玩意兒賊快當,一不小心把俺的手劃出道口子,流血了。”老人邊說話邊舉起左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